帝国风范中的大秦封泥九秦郡县封泥的历
对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陕西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秦封泥,著名考古学家袁仲一先生曾说的:“这是中国古代职官、地理研究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极其重大的发现,其中大量问题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好好消化。”20多年过去了,其重要性和影响力越来越发挥出显著的作用。本文以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简称“书博”)秦郡县封泥藏品为例,就其历史地理学意义,简述如下:一、秦郡县封泥对中国历史的佐证与补充
年8月,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傅嘉仪先生的《秦封泥汇考》,使馆藏的多个品种的多枚秦封泥,得以亮相。[1]经过笔者考证发现有个品种枚均为秦郡县名(或地名、山名),并分布在全国近30个郡中,其中73个品种的枚为“书博”独有;29个品种“书博”有,古陶等地藏品中也有所见。
根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简称《图集》),[2]在秦全图的四大区域中,秦封泥分布与《图集》标注郡县地望相合的有73品,其中(一)关中诸郡25品,属内史轄有咸阳、咸阳亭,频阳、重泉、宁秦、下邽、蓝田、杜、芷阳、高陵、栎阳、临晋、云阳、怀德、废丘、犛、戏、雍、美阳、漆、虢、商、好畤23品;属北地郡有长武、阴密2品。(二)山东南部诸郡36品,属泗水郡有四川(泗水)、徐、僮、相、城父、符离、下相、彭城8品;属东海郡有晦(海)陵、堂邑、郯、东阳4品;属东郡的有东阿1品;属山川郡的有女(汝)阳、卢氏、缑氏、雒阳、安丰5品;属砀郡有酂、芒、下邑、薄(溥)道4品;属颖川郡的有长社、阳城、颖阳3品;属陈郡有阳夏、女(汝)阴、新蔡、南顿、慎、淮阳6品;属南阳郡有鲁阳1品;属薛郡的有薛、任城、鲁3品;属济北郡的有卢1品;(三)山东北部诸郡8品,属巨鹿郡的有河间1品;属邯郸郡的有邯郸1品;属雁门郡的有平城1品;属恒山(常山)郡恒山1品;属河东郡的有蒲反、安邑2品;属河内郡的有温1品;属代郡的有代1品。(四)淮汉以南诸郡4品,属九江郡有寿春1品;属汉中郡的有南郑1品;属巴郡的有阆中1品;属会稽郡的有吴1品。比西北大学周伟洲先生10多年前的考文多50个品种(已减去了重复的22品)[3];况且咸阳,蓝田,高陵,长武,云阳,南郑,阆中,阳城,泗水,卢氏,汝阳,洛阳,新蔡,淮阳等郡县名,今天还一直延用。
《中国历史地图集》没有标注,而“书博”秦封泥所见的郡县地名有29品;其中(一)关中诸郡10品,属内史辖的有丰、上雒2品;属陇西郡的有略阳1品;属北地郡的有安武、彭阳、西共、昫衍道、方渠除(道)5品;属上郡的有洛都、翟道2品。(二)山东南部诸郡12品,属泗水郡的有晦(海)陵、虹2品;属东海郡的有游阳、承2品;属东郡的有东武阳、济阴2品;属南阳郡的有西陵、吕2品;属琅邪郡的有邞、阳2品;属薛郡的有蕃1品;属济北郡的有般阳1品;(三)山东北部诸郡4品,属巨鹿郡的有浮阳1品;属上谷郡的有夷輿1品;属右北平郡的有徐无1品;属恒山郡的寿陵1品;(四)淮汉以南诸郡3品,属九江郡的有历阳、虖(雩)娄2品;汉中郡的有旱1品。也就是说,“书博”馆藏秦封泥可补正的秦县名(或地名、山名)有29品,比周伟洲先生考文又多25个品种(已减去了重复的4品),[4]这又是一大收获。
郡县制,是从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形成的地方政权组织。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初在边地设县,后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但因地广人稀,地位要比县低。战国时在边郡设县,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秦统一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加到四十郡,下设县。由于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所以上报文书是直接报中央的;又因“典文书及仓狱”的“丞”,(县令辅佐)为直接责任人,故在陕西出土的大量的秦郡县封泥中,“××丞印”、“××之丞”,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八以上。这即是对秦中央集权政权组织文书程序的明证。
二、秦郡县封泥的丸泥应来之各郡所属地
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秦封泥特展”厅里,当人们看到这些五颜六色的“泥坨坨”,都十分震撼。除秦小篆印文优美的书法线条外,再就是作为封泥载体的泥丸了,颜色有的深黄、有的浅黄、有的粉绿、有的淡紫,还有不少黄中有绿,黄中含着黑。
戊子年秋月,“西泠印社·西湖风”国际篆刻主题创作西北赛区评选活动,在西安举行期间,西泠印社理事、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孙慰祖先生,仔细观赏了“书博”陈列展出的百枚秦封泥精品,我们不约而同地探讨起了秦封泥的泥丸来源问题,一致认为各郡县封泥所用的泥丸,应是来自那个郡县(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用的就是那个地方的粘性好的土丸制的,并在这一大家普遍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ly/6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