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凝心聚力战,交出好答卷

风吹麦成浪,蝉鸣夏始忙。

6月9日,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在陇南召开,重锤敲响脱贫攻坚最后时刻的“战鼓”。这一天,离陇南人摆脱绝对贫困的目标已近在咫尺。不远的前方,陇南将和全国全省一道,实现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这底气来自“弱鸟先飞”和“敢死拼命”的精神——近年来,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决策部署,凝心聚力攻坚,用心用情“绣花”。这底气更来自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进展——陇南有6个县区脱贫摘帽,个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下降至3.69万,贫困发生率由53%下降到1.56%,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元提高到元,年均增速居秦巴山特困片区18个市州第一。曙光在前,重任在肩。我们唯有凝心聚力,接力奔跑,加劲冲刺,以饱满斗志向绝对贫困发起最后攻势,才能如期交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场终极大考的好答卷。

上图:搬迁前的武都区坪垭藏族乡。冉创昌摄下图: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罗艳摄

答好“基础题”,确保硬件达标

前年5月份,村民李吉地卓玛一家搬进了坪垭藏族乡易地搬迁点,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开起了小卖部。忙碌间隙,她不时眺望着巍巍大山。山顶云雾缭绕,高半山上的房屋像是置身仙境。但李吉地卓玛却对“美景”有切肤之痛:“要不是搬下山,现在就是最担心的季节。”坪垭村在武都区坪垭藏族乡,居住环境破旧脏乱,自然环境恶劣,山洪、冰雹、滑坡等灾害经常发生。李吉地卓玛的担忧也是陇南很多贫困群众的心中之痛。陇南年底贫困人口多万、在秦巴山特困片区18个市中位列第一,贫困发生率53%、位列全省14个市州第一,9县区全部为国列贫困县、贫困县占比全国第一。处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陇南,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其最醒目的“标签”。陇南把全市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帮扶难度最大的地区,划分为25个特困片区,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攻坚。在实施高标准脱贫任务的过程中,陇南精准发力,采取“过筛子”方式,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安全饮水“3+1”清零行动,全面解决“三保障”问题。年底,李吉地卓玛所在的坪垭藏族乡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彻底改变了居住生活环境,深居高山之巅的8个村的藏族群众,实现了他们几代人渴望的脱贫梦想。这样的事例,在陇南脱贫攻坚战场上随处可见。康县王坝镇何家庄村。张凤麟摄脱贫路上,每一年,每一月,甚至每一天,陇南都在发生变化:6.18万人——这是“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数量;49万多人——这是农村危房改造的受益人口;多万——这是解决农村安全饮水的人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9医院、1万人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年至年以每年公里的速度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接力奔跑,仍需加劲冲刺。一张张军令状直指最后贫困堡垒,火力更集中,措施更密集,我们要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抓住最后的“窗口期”,纵深推进“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易地扶贫搬迁、村组道路建设等“5+1”专项提升行动和各类巡视督查反馈问题整改,村村到、户户查、人人过,一遍一遍“过筛子”,补齐所有短板弱项,堵塞所有漏洞盲点;要确保所有整改问题见底清零,确保水、电、路、房和学校、卫生室等各项硬件指标如期全面达标,确保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各项政策措施精准落实到位。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咬定目标,我们越到最后越要绷紧弦,继续答好这道“基础题”,确保硬件达标。

答好“综合题”,确保收入过线

做衣领、上拉链、缝袖口……坐在整洁的扶贫车间里,刘芳军熟练地操作缝纫机、赶制校服。对他而言,从前在大山“石头缝里种地”的艰难岁月就像一场远去的梦。刘芳军的家在武都区安化镇樊家坝村,几年前,他和妻子在外地打工,孩子跟着没少受罪。去年9月,子文扶贫车间在镇上成立,夫妻俩成为这里的“上班族”,每月有近万元的稳定收入。这样的场景,在陇南大地总能找到相似一幕。近年来,陇南持续推进产业和就业扶贫,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扎实推进农村村组道路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强化兜底保障,用好东西扶贫协作和中央定点帮扶力量,着力提升脱贫质量。越是脱贫成本高、攻坚难度大,越要超常规发力。陇南还在实践中创新探索出上承中央省委精神、下接陇南地气的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脱贫攻坚新路子,着力提升了脱贫成色。武都区马街镇沙坪村花椒丰收。肖红摄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注定难度越大。全市剩余的未脱贫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已脱贫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薄弱,有的就业不稳。再加上疫情影响,给脱贫攻坚增加了新挑战。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上,陇南表态: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继续答好脱贫攻坚“综合题”,确保收入过线。通过“拉内需、找刚需,政府引、同城配,增就业、保民生,都学会、政府退”,推动产业提升、服务升级,千方百计对冲疫情影响——疫情期间,全市因势利导上线同城配送平台64家。要继续发展电商同城配送,促进农产品销售,促进形成卖全国、卖跨境的“外循环”和自产自销“内循环”互补发展。通过“外出务工、本地项目工地务工、公益性岗位、扶贫车间务工、劳务奖补”五措并举,确保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不减——1至5月,全市输转劳动力62.5万多人。要继续加强技能培训,提高组织化输转水平,全力做好农民工返岗复工,让有输转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应输尽输;目前,全市创建扶贫车间家,吸纳富余劳动力近万人,累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4万多个,要继续保障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等特殊贫困户就业增收。文县口头坝乡扶贫生产车间。冉创昌摄通过“长短产业齐抓、农业保险、电商扶贫、消费扶贫”四管齐下,确保经营性收入不减——继续持续推进脱贫产业,花椒、核桃、苹果、油橄榄“四棵摇钱树”,中药材、食用菌、苗木、茶叶“四个特别特”,养鸡、养蜂、养猪、养牛“四个特色养”,“麻辣香甜”特色品牌;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年电商收入对贫困群众的贡献额再创新高,要继续树立抓电商就是抓脱贫、抓经济、抓发展的思想理念,发挥电商扶贫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衣领子”作用;采取市场运作、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多措并举开展消费扶贫。通过“兜底保障、防贫保险、社会救助”三重保险,坚决守住脱贫底线——目前,全市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5.79万户16.94万人,保障农村特困供养人员人,要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ls/717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