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块石头,如何讲述汉代打工人的工作日
文博时空作者江流夜黄君度作为公元前旧大陆东方最庞大的帝国,汉王朝在各个方面都给后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烙印。但由于时间久远,今天我们能够直观接触到大汉帝国的吉金片羽极为有限。其中最主要的文字实物材料唯有汉碑。最近,上海图书馆东馆特展“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正在展览。这是近年来汉碑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展览之一,以拓本的形式,汇聚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诸多汉碑极品。这些石碑大多是纪颂汉代名臣的功绩,借助这些石碑,仿佛能再次穿越到汉代,看看当时汉帝国旗下“打工人”的工作日常。
石门颂
作为汉帝国赖以建立的重要根据地,汉中盆地北据秦岭,南连天府,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优势。然而汉中盆地要想进入中原,必须北上穿过巍峨险峻的秦岭。其中,汉水支流褒水和渭水支流斜水所处的“褒斜谷”是里程最短,道路最平坦的一条,也是开凿最早的一条通道,史称“褒斜道”。
公元前年初,秦帝国被起义联军击溃后,联军首领项羽分封诸王,将刘邦分至偏僻的汉中、巴蜀地区。离开时,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谋,将褒斜谷几百里栈道悉数焚毁,以示不图关中。同年八月,项羽遭遇叛乱,刘邦抓住机会,用韩信的计策,表面派人修复褒斜道,实则出兵绕过秦岭,取道陈仓故道,自甘肃一带直取关中。“褒斜道”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中扮演了核心地位。
东汉永平四年(61年),汉明帝下诏在褒斜道最险之处褒斜谷开凿穿山隧道,建设“大基建”,历时六年而成,古称“石门”,进一步缩短了交通时间,成为洛阳通过关中控制巴蜀地区最重要的触手之一。但时过境迁,险要的褒斜道经常遭遇地质灾害堵塞废弃。至顺帝时,石门已经损坏多年,严重影响了巴蜀百姓和外界的沟通,以至于“未秋截霜,稼苗夭残,终年不登,匮馁之患。卑者楚恶,尊者弗安,愁苦之难,焉可具言”。
时任司隶校尉(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省长)的犍为郡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杨涣有感于家乡百姓的苦难,给汉顺帝上书,希望能够重修石门。然而,汉顺帝刘保对于每一笔开销都颇为谨慎,多次否决杨涣的提案。杨涣均没有放弃,据理力争,最后终于“百遼咸从,帝用是听”,成功说服了皇帝,石门修复工程最终立项。家乡的父老乡亲听说终于能重修公路了,民心振奋。建和二年(年),杨涣老家的县长,汉中太守王升,带着父老乡亲的期待,专门一路爬上山,找了个最好的位置立碑。由王升亲自撰文,请当地的著名书手王戎书丹。从此造就了这一东汉后期典范的汉隶作品——石门颂。
《石门颂》沈树镛藏本
近代著名金石学家杨守敬曾经评价说《石门颂》用笔“如闲云野鹤,飘飘欲仙,六朝疏秀,皆从此出”。相较于曹全碑、华山碑谨饬的用笔,《石门颂》用笔显得更加飘逸洒脱,历来被誉为“隶中草书”,气象雄厚奔放,也更接近当时实际书写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石门颂中的“命”、“升”、“诵”诸字竖笔均刻意拉长,保留了汉代手写简牍的风格,很好地还原了当时人真实的书写习惯,在现存的汉碑中属绝无仅有之作。本次展出的石门颂为清末著名藏家沈树镛旧藏的乾嘉拓本以及汪大燮藏乾嘉淡墨拓本。原石因水库修建,现已移入汉中博物馆。
左上角的“升”字末笔拉长
西狭颂
还有一个与石门颂并列的名“颂”,也是本次展览的一件重磅藏品,这就是甘肃成县天井山鱼窍峡的西狭颂。
西狭颂与东汉的另一位基建狂人李翕有关。李翕出生于汉阳郡阿阳(今甘肃静宁)的一个官宦世家,打小就聪明,学习也很好(“天姿明敏,敦《诗》悦《礼》”)。他按照当时官宦子弟的一般上升路径,少年时期就被派到皇宫当保安,20岁刚成年,已经当上了地方官。他在河南渑池县当基层干部时,干出的第一个重大业绩就是主持修建了崤山之道,为京畿地区一体化交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些业绩让他成功升任武都郡太守(今甘肃陇南市一带)。李翕到任后励精图治,大力整顿吏治,改善民风,发展经济,做到了“政约令行,强不暴寡,知不诈愚”、“年谷屡登,仓庚惟亿”。以至于感动上天,出现了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甘露等五种祥瑞。他很快了解到,本郡天井山的西峡道,是通往梁州、益州的重要通道,是陇蜀秦经济圈的要道之一,但是地势险峻,行走十分不便。李翕说干就干,亲自上山考察,带领吏民砍树凿石,修建栈道,最终完成了这项“惠民工程”。
竣工之时,百姓们都非常高兴,村里终于有了一条正式公路。李翕下属的一个公务员仇靖也异常感动,决定记录下这一伟大功绩,于是提笔写下了这篇《西狭颂》,表达父老乡亲对李翕的感激和赞美,在建宁四年()正式刻立。
西狭颂的选址也颇有讲究。刻石位于一处凹陷的山崖中,避免了日晒雨淋,下临黄龙潭,异常险峻,一般人很难直接靠近,并且后来长期被植物覆盖,直到北宋末年才被上山砍柴的人发现,西狭颂也是现存汉碑中保存最好的几处之一。
本次展出了沈佺旧藏嘉道拓本以及于右任旧藏朱拓本。后者整幅原大展出,异常精美,仿佛身临其境,可以说是本次展览最重量级的几件之一。五瑞图也一并拓下,仔细辨认即可看到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甘露五种祥瑞——这些是上天对李翕工作的认可。
《西狭颂》带有浓厚的篆书意味,结字匀称,可以观察白色的笔画部分和黑色的空隙部分,其分布大多均等相间,且线条圆润丰腴,颇有篆书的整饬之美,历来被誉为“汉隶正则”。
《西狭颂》沈佺藏本
《西狭颂并五瑞图》于右任藏本
三老碑
假如我们出生在汉朝,勤勤恳恳工作,到多少岁可以领取退休金呢?退休生活应该如何规划?
首先无论你是否有一份高薪工作,只要活到七十岁,就可以领到相当于“敬老卡”的王杖,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一些特权。这是因为汉代重视尊老、养老,甘肃武威曾出土“王杖十简”“王杖诏书令册”等汉代简册,其内容就是规定敬老养老制度的法令,具体条目包括年满七十的老人享受县级干部的待遇,可出入官府,行走于驰道;经营买卖可以免税;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免于追究法律责任等等。
王杖诏书令册
如果你不甘于平淡的退休生活,还可以选择在老年继续为大汉“发挥余热”。汉代有专门针对德高望重的老人而设的“三老”官,负责协助地方官员推行政令,教化风俗。早在公元前年,汉高祖刘邦就曾下诏:“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以十月赐酒肉。”(《汉书·高帝本纪》)
不少传世汉碑都证实了“三老”在汉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本次展览就有《三老讳字忌日记》《三老赵宽碑》等名品,可见汉代人对三老的尊崇备至。
上海图书馆藏《三老讳字忌日记》释达受跋本
《三老讳字忌日记》简称《三老碑》,素来被誉为“东汉第一碑”。该碑于清咸丰年间出土后,受到金石学家周世熊、朴学大师俞樾等学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ly/10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