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水如何成为嘉陵江的源头
让我们一起揭开西汉水成为嘉陵江源头的神秘面纱,探寻这条河流的诞生与变迁。西汉水,这条源自秦岭的清澈溪流,究竟如何蜕变为嘉陵江的源头?让我们一同揭开这背后的自然奥秘,探寻嘉陵江的诞生与变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诗经·秦风》中的诗句,描绘的是一条清澈的溪流——西汉水。它流经甘肃省东南部的礼县,这片隶属于陇南市的土地,被誉为甘肃的“小江南”。这里,是秦人、秦族、秦文化的发源地,素有“秦皇故里”之称。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的先祖最初就居住在西犬丘,也就是现在的礼县一带,这里曾是秦人早期的都邑。
汉水上游的秦人先祖,最早把晴天晚上天空出现的银白色光带称为“汉”。后来,“汉”或“云汉”“天汉”逐渐演变为银河的称谓。西汉水,这条发源于甘肃省天水县西南部秦岭山脉的河流,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是嘉陵江的源头之一。它流经甘肃省的多个县市,最终在略阳县境汇入嘉陵江,全长公里。古时,汉水曾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被誉为“江河淮汉”。现今,人们普遍认为汉江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的冢山,它穿越秦巴山地的陕南地区,最终在武汉市汇入长江,全长公里,成为长江流域中长度最长的支流。而嘉陵江,古称阆水、渝水,其上源为白龙江和西汉水。白龙江发源于四川省若尔盖县的郎木寺,而西汉水则源自秦岭西南,至陕西省略阳县两河口以下始称嘉陵江。嘉陵江与白龙江在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相汇,全长千米。关于嘉陵江名称的由来,虽通俗说法因流经陕西凤县东北嘉陵谷而得名,但更准确的来源应追溯至南北朝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记载:“汉水南入嘉陵道而为嘉陵水”。那么,为何今日的西汉水会成为嘉陵江的源头呢?这背后的历史变迁又是什么呢?据《汉书》记载,某年春正月乙卯,发生了一场地震,导致羌道、武都道山崩。此外,《汉书·地理志》也对此事件有所记载,其中提到武都县境内,东汉水接纳了氐道水,这条河流也被称为沔水。同时,县西还存在着一片名为天池的大泽。这场地震,在历史上被称作武都大地震,影响深远。公元前86年,西汉武都道(现今甘肃略阳一带)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其震级约为6-7级,余震持续了长达八个月之久,直至八月方才平息。这场地震的震中位于陕西略阳、宁强一带,其威力导致汉王山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山体滑坡,进而阻塞了古汉水的河道,更在上游形成了庞大的堰塞湖。直至前6年,堰塞湖的水流溢出,南流并占据了古潜水(嘉陵江古称)的河道,进而在龙门山以北的阳平关谷地形成了新的湖泊。随着堰塞湖、“天池大泽”以及龙门山以北的“大泽”逐渐消失,嘉陵江在南北朝时期成功联通了,至唐朝中期,嘉陵江“抢夺”了古汉水上游的河流,这一历史进程得以完成。换言之,汉朝初期的一场大地震,使得略宁交界的地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切断了西汉水东流的路径,迫使它南下汇入嘉陵江,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作“嘉陵夺汉”。在此之前,嘉陵江的源头仅限于白龙江,而西汉江及其支流则自西向东流入汉江,成为汉江的源头。这意味着汉江并非源于汉中盆地,而是发轫于甘肃天水的嶓冢山,距离汉中有三百多公里之遥。这样的地理背景,也为秦人称汉中为“汉中”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因此,古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可归因于河流溯源侵蚀导致的泥沙淤积,以及大地震引发的河道堵塞和堰塞湖水溢流侵蚀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在勘查宝成铁路略阳和宁强段地形时,专家们意外发现了一段古河道遗迹。这段遗迹揭示了西汉水和汉水在阳平关的古老连接。经过史学家和地质学家的深入分析,他们推测在地质历史时期,西汉水曾是汉水的源头,这一发现与《水经》等古籍的记载高度吻合。因此,可以确信,西汉水在古代曾是汉水的上游。然而,由于地震引发的裂隙导致断流和改道,汉水的上游被截断,从而改流至嘉陵江。也有专家提出,从地图上看,西汉水南下注入嘉陵江的河道,与现今汉水上游河道仅相距不到20公里,且旧河道相连。若筑坝清障,西汉水便可重新流入汉江,进而根据四川、陕南、湖北的降雨量来调控嘉陵江和汉水的流量。值得一提的是,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已提出过类似方案,与陕西当前的引嘉入汉规划不谋而合。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ly/10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