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文县石龙沟建设生态茶园旅游风景区

春醉碧口,雨润田园,溪流潺潺,茶园吐翠。近日,记者走进甘肃陇南文县碧口镇石龙沟流域马家山龙池坪村,几十位采茶女散落在半山围绕的茶园里忙个不停,而不远处的龙池湖畔,有游客徜徉在柳荫下,信步于茶园小道,陶然快意。

石龙沟流域位于甘肃省文县碧口镇以南,与四川省青川县相邻,境内绿树成荫,生态良好,茶园风光独特。流域内有水蒿坪、马家山、豆家坝、磨河坝4个村,是文县茶叶的主产区之一,茶园面积多亩。

这里的茶园布局于高山、水土洁净、生态环境良好的缓坡地带,不施化肥,不喷农药,茶叶质量好,属“无公害茶”“有机茶”。近年来,针对流域内茶园面积较大,生态和旅游资源独特,以及临近武罐高速的区位优势,碧口镇以“规划先行,分步实施,保护优先,整体推进”的乡村振兴步骤,整合资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将石龙沟流域打造成了集茶叶产业开发、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产业扶贫示范区。

“截至年底,石龙沟流域项目建设已整合投入各类资金万元,改造农房风貌,美化绿化周边环境,乡村风貌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碧口镇党委副书记邢广胜告诉记者,他们在流域内还建成了甘肃省第一个以展示茶产业、传播茶知识、弘扬茶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茶博物馆,提升了流域的文化内涵。区域内栽种各类花卉5万多株,栽植行道树多株,移步换景、林花相映的风景线已经形成。

据邢广胜介绍,流域内禁止新开垦土地,立足原有茶园面积,将重点放在茶园补植和提质增效上,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整村推进、科技富民等项目,鼓励引导茶农土地流转、退耕还茶、增绿补茶,扩大基地面积。目前,新增茶园面积亩,实现了茶叶种植面积全覆盖,人均占有茶园15亩以上。

碧口镇政府同时加大对茶农的技术培训,强化茶园管理,重视品种改良,推动标准化建设,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西南农大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功引进了龙井43、黄金芽、乌牛早等新品种,完成茶园品种改良亩,完成茶叶绿色认证亩,“文县绿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提高了茶叶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以石龙沟茶区党建片带建设为契机,采取“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销模式,与水蒿坪、马家山、磨河坝等茶叶产业村支部开展共建活动,将三个村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到合作社,通过支部控股、群众参股的方式,由合作社统一加工销售,茶叶品牌得到了很大提升,彻底消除了贫困户以往“品质低、销售难”的自产自销后顾之忧,石龙沟片区党员和贫困农户户稳定增收,年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

在龙池湖周边大片苍翠的茶园里,村民马成喜雇了几十个附近县区的农民采摘春茶。“这种一芽茶要赶清明前采摘,才能卖上好价钱。”马成喜一边采茶一边告诉记者,“这几年茶叶行情不错,每年都有八九万元的收成”。碧口镇党委副书记邢广胜说,流域内18个村民小组户人,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多元。

“我们将结合碧口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在将石龙沟流域整体纳入大碧口旅游发展规划的同时,积极引导茶农发展魔芋、木耳等林下种植特色产业和茶园生态养殖,开展茶园农家乐休闲,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邢广胜说,要让茶农端上生态碗,吃上茶叶饭、旅游饭。

随着石龙沟流域美丽乡村建设和茶园生态旅游建设力度的加大,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逐步完善,石龙沟流域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茶园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年该流域水蒿坪村被评为甘肃省文明村,年水蒿坪村被评为全省“千村美丽”示范村,今日的石龙沟流域已成为甘、川、陕三省交界处独具特色的生态茶园旅游风景区,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来源于经济日报

监制:胡桂芸编审:王莉琴编辑:杨璐舟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颠疯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ly/331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