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游天水政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

甘政办发〔〕91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省属有关企业:

《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年6月3日

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

到年,基本形成文化与旅游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发展格局,文化旅游产业要素高效聚集,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产品供给更加丰富,“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全面提升,全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5%、9%;到年,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综合效益显著提高,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强省,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省绿色发展崛起的支柱性产业。

二、重点任务

1.实施大景区改革建设工程。加快大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年内完成大景区体制改革,建成敦煌、嘉峪关、张掖丹霞、黄河三峡、拉卜楞寺5个大景区,年建成崆峒山、官鹅沟、麦积山、马踏飞燕、兰州黄河风情线、兴隆山、紫金花城、松鸣岩、冶力关、黄河石林10个大景区,年建成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渭河源、大云寺—王母宫、红色南梁4个大景区。加快大景区旅游项目建设,力争年均实际完成投资增长15%以上,每个大景区年均综合收入达到25亿元以上。张掖丹霞年内完成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力争官鹅沟、黄河三峡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

牵头单位:省旅游发展委、各市州政府

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厅、省建设厅、省文化厅、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

办理时限:分年度完成目标任务。

1专栏一:大景区改革建设专项

1.组建大景区管理委员会和市场化运营的旅游开发公司。

2.积极推进大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激发发展活力。

3.提升大景区质量,推进张掖丹霞、官鹅沟、黄河三峡等5个左右的大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

4.完善大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景区道路、停车场、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指示标识系统、休憩设施、应急救援系统、安全保障设施等,统一布局购物街区、特色餐饮、文艺表演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5.努力实现大景区年接待游客不少于万人次。

6.推动大景区建设成为地方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成为地方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龙头。

7.辐射带动周边不同层级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旅游目的地综合体建设。

8.打造国内外知名景区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形成客源市场规模效应。

2.建成中国西部自驾游大本营。以打造世界级自驾旅游线路为目标,依托重点景区、风景廊道、重要交通节点,建成个房车营地和个交通驿站,建设国内外知名的自驾车、房车露营地。加快实施《丝绸之路甘肃省交通房车露营地发展规划》,开发特色鲜明的自驾车、房车旅游精品线路,开发户外拓展、励志教育、野营训练等主题研学产品,制定发布自驾游攻略,逐步建立完善自驾车房车经营体系,打造中国西部最美自驾旅游黄金线。年新建自驾车房车营地30个以上,年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牵头单位:省交通运输厅、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国土资源厅、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

办理时限:

年累计建成自驾车房车营地60个;

年累计建成个;

年累计建成个,形成完善的自驾游产品体系。

2专栏二:建成中国西部自驾游大本营

1.年,新建自驾房车营地建设招商计划项目65个、交通驿站招商计划项目个。

2.年,计划建设房车营地44个。

3.实施“一部手机游甘肃”计划。构建“一中心(大数据中心)、三体系(智慧服务体系、智慧管理体系、智慧营销体系)、三朵云(功能云、支撑云、内容云)”手机应用平台,重点围绕游客行前、行中、行后服务三大环节,设计信息查询、产品预订、行中体验、便捷服务和分享评论五大功能模块,使其真正成为游客出行的金牌导游、贴心管家、文化导师和全能导购,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信息化水平。年力争实现3A级以上景区宽带和WiFi全覆盖,年完成旅游集散地、机场、车站、酒店、文化场馆等文化旅游场所信息化建设,全面实现“一部手机游甘肃”。

牵头单位:省旅游发展委

配合单位:省工信委、省公安厅、省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安监局、省文物局、省地震局、省气象局、省测绘局、省通信管理局、人行兰州中心支行、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办理时限:

年上半年“一部手机游甘肃”初步上线运行,年底前全面上线运行;

年拓展提升;

年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专栏三:一部手机游甘肃专项

1.甘肃旅游大数据中心。年实现全省所有A级景区、家星级酒店,所有旅行社、酒店、露营地、道路、乡村旅游点、停车场、著名旅游商业街、购物中心、加油加气站点等重要节点涉旅数据资源全面开放共享。

2.依托“一部手机游甘肃”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完善智慧旅游管理、服务和营销体系。年完成90家4A级以上景区导览系统建设,家酒店在线预订、10家酒店自助入住、20家智慧酒店系统建设;实现全省所有旅行社、导游线上预约。年完成全省所有3星级以上酒店在线预订、自助入住,建成家智慧酒店系统,实现全省80%以上旅行社、农家乐线上预定。

3.高速公路服务区与旅游智能化融合。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50—80个甘肃特色旅游商品和农特产品实体示范店,涵盖景区推介、展馆营销、电动车租赁、休闲区、房车驿站、路况实时反馈等功能板块。

4.自驾游地理信息系统(GIS)服务平台。依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天地图服务,建设自驾游GIS服务平台,为自驾游客提供私人线路定制、保险预订购买、道路救援预订、医护救援预订、维修服务预订等一站式服务。

5.旅游“一卡通”建设。发行实名制国民旅游卡,与景区、高速服务区、加油站等地布设的自助服务终端进行功能对接,持卡用户在省内享受消费优惠,同时在便民自助服务终端进行各类生活缴费。

6.加快旅游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实现航空、高铁、高速公路服务区、四级客运中心等领域的“一机游”功能。年全面完善旅游目的地信息,持续深化交通、工业、文体、农业、商务、金融、养生、研学等业态与旅游融合,达到全国一流智慧游水平。

4.建设大敦煌一体化旅游圈。加快推进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依托敦煌及周边丰富的文化、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以敦煌莫高窟为核心区域,以阳关、玉门关、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榆林窟、锁阳城、阿克塞民族风情园等景区景点为支撑,以敦煌机场、柳园高铁站、酒敦高速、敦煌至阿克塞、肃北至阿克塞等道路铁路为交通口岸和对外连接通道的大敦煌旅游圈,建设研学体验、地质科考、生存训练、红色教育、国防科工遗址、民族风情体验等研学科普旅行基地和户外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力争到年大敦煌旅游圈旅游接待人数达到万人次以上,全面实现敦煌与瓜州、肃北、阿克塞等地旅游一体化发展,将大敦煌旅游圈培育成我省文化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

牵头单位:酒泉市政府、敦煌研究院

配合单位:省旅游发展委、敦煌、瓜州、肃北、阿克塞等相关市县政府

办理时限:

年“十一”前全面运行;

年完善提升;

年形成成熟的大敦煌旅游圈产品。

5.实施文化旅游精品演艺工程。依托我省文艺院团及经典作品资源,创作推出《丝路花雨》姊妹篇精品舞剧,实现《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精品剧目在兰州、敦煌等热点旅游城市及景区驻场演艺。大力培育甘南、天水、张掖3个国际旅游目的地和20个大景区文化旅游演艺市场,逐步实现旅游旺季驻场演艺常态化。探索在省内成立艺术演出院线联盟,通过演出产品在院线内的流动,盘活演艺资源,繁荣省内文艺演出市场。

牵头单位:省文化厅、甘肃演艺集团

配合单位:省旅游发展委、有关市州政府

办理时限:

年实现《丝路花雨》在兰州驻场演出;

年实现《大梦敦煌》在兰州驻场演出,完成《丝路花雨》姊妹篇精品舞剧上演;

年实现20个大景区驻场演艺常态化。 

4专栏四:文化旅游文艺演艺专项

1.以兰州演艺集团为主体,培育打造《大梦敦煌》等一批具有甘肃地域特色、符合国内外游客需求的精品剧目,年前在兰州音乐厅进行驻场演出。

2.以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欢乐盛典公司为依托,推动旅游版舞剧《丝路花雨》年7月前,在黄河剧院实现驻场演出。

3.加大宣传推介营销力度。通过多媒体、自媒体宣传推广剧目内容,升级“甘肃省演艺集团”APP   

10专栏十:旅游商品开发专项

1.到年,全省培育家旅游商品研发销售骨干企业、个左右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商品品牌,挂牌建立家左右“甘肃旅游名品店”,评选命名种“甘肃旅游名优商品”;全省旅游商品由目前的多种增加到0种以上,销售网点由目前的多家发展到0家以上;旅游购物消费占旅游消费的比重由目前的17%提高到30%左右。

2.加快乡村旅游商品转化。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商品,挖掘文化内涵,引导农民和旅游合作社将自产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转化为旅游纪念品、特色食品等乡村旅游商品。组织高校与乡村开展旅游商品包装提升结对子行动,增强农副产品转化为文化旅游商品的吸引力。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临近的景区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交通干道旅客集散点等设立旅游商品销售专区,开办旅游商品网店,开展旅游商品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扩大乡村旅游消费。

13.开发特色旅游餐饮。深度挖掘地方饮食文化,开发原生态餐饮、养生美食、风味小吃等特色地方餐饮,提升旅游餐饮品质;举办特色餐饮节会,评选命名种系列精品陇菜、种旅游特色小吃、家旅游餐饮名店;建设个特色美食街区、个文化餐饮街市。

牵头单位:省商务厅

配合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办理时限:

年、年完成阶段性任务;

年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14.发展多元住宿业态。适应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市场需求,推动旅游住宿业优化结构、扩量升级、提升服务。适度发展高星级酒店,支持发展经济型酒店,大力发展主题酒店、生态庄园酒店、帐篷酒店等特色旅游住宿,引进开发专业精品民宿,力争到年,全省住宿单位发展到2万家左右,床位总数达到万张以上。

牵头单位:省旅游发展委

配合单位:省商务厅、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办理时限:

年引进知名民宿酒店落户甘肃;

年特色酒店、乡村民宿格局形成,床位总数达到80万张;

年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15.推进文化旅游南向通道建设。依托文化旅游节庆、论坛、研讨会等平台,构建南向通道文化旅游交流合作长效机制。完成《莫高窟对话吴哥窟》大型纪录片拍摄,推动《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精品剧目赴南向通道国家和地区巡演,积极开展人文交流宣传活动。成立南向通道旅游推广联盟,联合渝桂黔等省区市及东南亚国家共同打造西起甘肃,经重庆、贵州、广西至中南半岛国家的主题旅游线路产品,携手打造南向通道国际旅游品牌。在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设立旅游营销中心,积极推动旅游客源互送、市场互享。鼓励文化旅游企业之间开展业务合作,共同开发文化旅游市场。

牵头单位:省文化厅、省旅游发展委

配合单位:省商务厅、省教育厅、敦煌研究院、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

办理时限:

年完成《莫高窟对话吴哥窟》的拍摄和播出,成立南向通道旅游推广联盟;

年完成《丝路花雨》赴南向通道国家和地区巡演;

年形成南向通道文化旅游品牌线路。 

11专栏十一:南向通道建设专项

1.积极推荐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杂技剧《敦煌神女》等优秀舞台作品,与重庆、贵州、广西等省份开展合作,争取实现商业运作。引入渝桂黔等地特色优秀剧目来甘演出,在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借助我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人文合作机制与交流平台,参与在东盟国家举办的文化年、文化节、艺术节、展览会,以及国家部委举办的“欢乐春节”“感知中国”等重要活动。

2.针对东盟国家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相通性、相似性特点,打造具有亲和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项目,开展精品剧目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交流合作活动,促进民心相通。

3.发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重要平台作用,加大“请进来”力度,积极引入南向通道沿线国家和省区市优秀文化旅游项目来甘进行交流互鉴,邀请旅行商来我省考察踩线。

4.按照统一形象、统一品牌的原则,围绕打响南向通道国际旅游品牌,充分利用资源互补优势,联合渝桂黔通道沿线省区市旅游部门和东盟丝路新使者文化旅游联盟,成立南向通道旅游推广联盟,深化“一带一路”旅游交流合作,开拓中南半岛旅游市场。组团赴重庆、贵州、广西及新加坡、泰国、柬埔寨等东盟国家举办甘肃文化旅游推介会,大力开拓东南亚旅游客源市场。

5.利用区位、交通、旅游资源等优势,共同打造西起甘肃、经重庆、贵州、广西至中南半岛国家的国际旅游黄金线路,推出资源互享、优势互补、特色鲜明、“一程多站”的南向通道礼佛之旅、自驾之旅、交响丝路体验之旅、高原避暑养生之旅、文化研学之旅、智慧之旅六大主题旅游线路产品。

6.通过与渝桂黔等省区市及新加坡、泰国、柬埔寨等东盟国家互建旅游落地营销中心,常态化进行旅游线路宣传和产品展示;在各方旅游







































白癜风症狀
白蒺藜的美容功效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ly/398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