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解读上半年陇南市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上半年,陇南市深度落实市委“”发展战略,努力培育农业经济新增长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着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市上下克服自然灾害频繁和农资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大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持了全市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52亿元,可比增长3.8%。

一、农村经济运行特点

(一)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1)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万元,其中,农业产值万元,林业产值万元,牧业产值万元,渔业产值万元,服务业产值万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

(2)种植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各县区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主题,顺应市场规律,把握市场导向,压粮扩经,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和优质高效农业,加快了陇南市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步伐。一是夏粮面积减少,今年上半年,陇南市农作物播种面积.82万亩,同比增加0.46万亩,增长0.08%;粮食作物面积.39万亩,减少0.47%;其中:夏粮面积.83万亩,减少0.87万亩,减少0.53%。二是经济作物蔬菜、油料、中药材面积增加,蔬菜面积43.64万亩,同比增加0.68万亩,增长1.57%;油料播种面积35.06万亩,同比增加0.26万亩,增长0.74%;中药材面积66.28万亩,同比增加1.48万亩,增长2.28%。三是"两高一优"农作物播种面积持续增长,发展优质作物.07万亩,增长2.4%,其中:优质专用小麦、玉米分别增长0.41%、3.01%。

(3)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夏粮预计总产与去年同期小幅增长,油料、蔬菜、水果产量同比增加。今年夏粮预计总产41.24万吨,同比增加0.38万吨,增长0.93%;夏收油菜籽3.36万吨,同比增加0.15万吨,增长4.67%;蔬菜产量31.79万吨,同比增加1.38万吨,增长4.53%;水果产量预计1.82万吨,同比增加0.06万吨,增长3.51%。

(二)科技兴林显现效益

林业生产在遭受霜冻、冰雹等情况下,科技兴林发挥出了很大作用,花椒面积继续壮大,促进了花椒等特色林产品的稳定增产增效。1-6月份,陇南市造林面积46.48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14.86万亩,增长46.99%;上半年花椒总产量吨,比上年同期增加吨,增长21.32%。林业产值为万元,同比增长18.78%。

(三)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上半年畜牧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一是生猪恢复性增长,上半年全市生猪存栏87.43万头,同比增加0.54万头,增长0.63%;生猪出栏68.04万头,同比增加2.88万头,增长4.43%。二是草食养殖平稳增长,肉牛出栏6.50万头,增长0.34%;羊出栏9.75万头,增长3.81%。三是家禽养殖发展迅速,上半年家禽出栏.25万只,同比增加7.6万只,增长6.51%;家禽存栏.02万只,增长2.98%。四是禽蛋产量稳定增长,上半年禽蛋产量达吨,同比增加吨,增长6.03%。

(四)渔业生产稳步增长

全市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渔业生产发展。上半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吨,同比增长6.11%。

二、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上半年全市农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如露地蔬菜价格异常波动、灾害性天气频发重发、猪肉、鸡蛋价格波动较大,农资价格化肥等整体攀涨等,这将会影响陇南市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高。全市耕地以旱地为主,山坡土地比例高,农田水利设施仍然滞后,水资源利用率低,基础设施脆弱,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二季度武都区、宕昌县、西和县、礼县等地区出现强雷雨天气,伴有阵风、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25.07万亩,占上半年总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5.4%,粮食作物减产面积8.95万亩。同时伴随着伏天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异常恶劣天气增多,农业生产威胁较大,防灾抗灾任务十分艰巨。

(二)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发展后劲乏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求学、务工,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农村“新三化”现象日益严重,从事种养业的劳动力基本在50岁以上。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严重短缺,致使许多新型的实用技术得不到及时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畜禽养殖成本上涨,养殖风险加大。一是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全市生猪产品、禽类产品等价格波动较大,新一轮的价格低谷不能吸引大部分规模养殖场补栏,养殖信心不足。二是养殖成本不断提高,近年随着养殖业人工成本、饲料成本、水电费以及场地租用费等成本的不断上涨,养殖业利润空间收窄,养殖压力不断加大。三是种养户接受农情信息的来源渠道单一,分析市场环境、辨别市场信息能力较差,而农业生产普遍周期长,种养户难以对市场信息做出及时有效反应,往往因摸不准市场节奏造成损失。

(四)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目前,全市农业特色产业除苹果、茶叶和油橄榄外,普遍缺乏加工龙头企业,而且现有的加工企业多数脱胎于家庭小作坊,企业缺乏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产品处于初级加工阶段,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较少,加工增值能力弱,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低。由于缺乏加工营销龙头企业的带动,畜牧、蔬菜、花椒等产业的产、加、销互相脱节的矛盾比较突出,贸、工、农相结合不紧密,甚至处于利益分割状态,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三、几点建议

(一)切实抓好农作物田间管理。进一步抓好秋收农业生产管护工作,指导农户加强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的秋收作物田间管理,及时查苗补苗、科学追肥、拔掉空秆和分蘖、适时早灌等。加强病虫害的预报和防控,降低病虫危害损失,加强与气象、水务部门的协作,及早预防干旱、冰雹、洪涝等灾害,确保农业丰产丰收。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建立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投入机制,统筹农田水利、土地综合治理、道路交通和农田开发等项目建设,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推进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着力搞好田间排灌、高新节水灌溉和干支渠道防渗工程,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抗旱保收能力。

(三)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职业农民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要推进培训体制机制创新,实行“农科教”有机结合,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培育更多农村人才。加强对农村留守劳动力及农村妇女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实现农村留守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弥补当前农村技术与劳力不足。

(四)确保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一是发展适度规模养殖,要继续总结推广适合本地发展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坚持科技引领、农牧结合,逐步实现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二是建立畜牧业生产预警机制,要建立科学高效的监测、分析、预警机制,及时、准确的向广大养殖户发布价格、供求等有关信息,为广大养殖户提供足够的产业信息资源。三是加大对畜牧业规模养殖扶持力度,应进一步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对规模养殖的扶持力度,同时加快引进、发展肉类食品加工企业,以降低畜牧业养殖的风险程度。

(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兴建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条,解决效益低下、产品卖难及市场波动大的问题。二是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良性互动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强化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突破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单纯的买卖关系,实现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的双赢,初步形成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三是强化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积极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培育具有陇南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对外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增强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ly/76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