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渐破难弄事易发多发自然灾害由救
年8月17日,陇南市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资料图) 陇南市委宣传部供图中新网兰州4月12日电(记者殷春永高康迪)甘肃省陇南市地质结构复杂,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尤其是“5·12”地震之后,山体松软,极易发生泥石流。为此,当地应急管理部门开展了一系列“防灾救灾”探索,不断完善科技手段实现“从救到防”的本质转变。陇南市安化镇白马勺村36岁村民焦福朝从小经历泥石流、暴雨等自然灾害,记忆里庄稼、道路因天灾被彻底摧毁,没有信号、需要步行4个小时才能走出村子向外界传递消息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大人坐在庄稼地里放声大哭,短时间没有食物供应被饿哭了的小孩,突然犯高血压的老人……整个村子就像一个‘孤岛’”。年8月17日,陇南灾害后,救援人员在现场加强堤坝安全。(资料图)陇南市委宣传部供图摄陇南多数村庄都在“沟里”,地势陡峭,信号基站很难完全覆盖,由于自然灾害频发,且不时会出现断电情况,村书记就自觉担任起了“灾害预警员”,并配备大喇叭、手摇警报机。“灾害是一瞬间的事情。”陇南市文县石鸡坝镇党委书记王寿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去年石鸡坝险崖坝村“8·17”特大泥石流灾害前24小时,他手机就接收到红色预警信息,应急部门工作人员及时赶到和乡镇工作人员开始了人员转移工作。“会有泥石流,提前撤离!”王寿全拿起大喇叭大声疾呼。可多年来,固有的“灾后转移”思想让这次“提前预警”并没有得到积极响应。“很多老人不愿意转移,我拿出手机给他们看手机上的预警信息,他们还是不相信……”王寿全情急之下只能“来硬的”,“所有老年人都是工作人员一个一个背出去的,时间紧迫,背出去再解释”。经过争分夺秒的转移,仍然有45名青年没有转移出去,王寿全传达了预警信息提示,让他们在安全位置等待救援。年8月18日,陇南市大数据中心汇聚各类数据,精准指挥。(资料图)卢世祺摄第二天,“泥石流一瞬间将进村的唯一通道整个冲垮。”那个场景,王寿全用“害怕”形容,“若没有预警信息,如此大的灾害,死亡人数不可想象”。随着灾害频发、易发,陇南市将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应急部门信息容纳到一个名为“系统指挥平台”上,发布综合监测信息,每个部门都设有“阈值”,只要超过阈值,就会根据具体数值“级别”发送灾害预警信息。陇南市实施的这套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由气象局牵头搭建,先后与应急管理、水利、国土、环保、农牧、建设等15个建立应急联动、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和联合会商预警发布机制。目前,已实现天气雷达和9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47个国家级天气观测站、个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每5分钟实时资料共享),自动气象站%乡镇全覆盖,暴雨预警信号平均提前3小时发布。“亟需解决雷达盲区的问题。”陇南市气象局副局长吴文辉表示,近年来,已逐步在地质部门监测到的危险点安装监测设备,但是海拔米以上的地方仍然是监测盲区,强对流天气出现时,没有信号,“会积极向上反映,解决此类问题”。除此之外,陇南市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实时掌握不同站点的监测信息。陇南市大数据管理局副局长卢世祺表示,大数据平台整合国土、水务、气象、水文等部门0多个各类灾害自动监测点和2.5万应急人员资源,打通数据壁垒。“信息化手段,改变了人工操作带来的缺陷和误差。”卢世祺说,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使得各监测站点雨情水情10分钟及时传输,利用手机短信、
上一篇文章: 数字战疫,成县很硬核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ly/9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