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快讯陇南市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简介
星期
一
陇南市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简介
1
文县土琵琶弹唱
文县土琵琶弹唱曲调粗犷豪放,酣畅淋漓。据考证有多年的历史,始源商朝,盛行于唐宋时期,尤以中寨镇、石鸡坝土琵琶弹唱最为著名,流传最广,曲调最多,在弹唱时配以二胡、三弦、笛子、瓷碟、竹瓦、碰铃等,气氛欢快热烈,阵容庞大,曲调美妙动听。其土琵琶都是当地群众自己手工制作,看上去古朴典雅;造型独特。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堪称民间艺术园地一朵奇葩。
年文县“千人土琵琶弹唱”活动,被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的认证为规模最大的土琵琶弹唱,文县作为甘肃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土琵琶弹唱),受到了广大学者和群众的高度评价。
2
白马人民歌
在陇南文县生活着一支东亚最古老神秘的部族-白马藏,白马藏族是古代氐人的后裔,氐族发展壮大始自东汉,西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活动区域在陕、甘、川。氐人以骁勇善战著称,曾建立“前秦”、“大凉”等政权。栖息在今天陇南市文县的“白马氐”,先后建立了“武都国”、“阴平国”“白马国”等地方政权,前后沿续了三百八十多年。
白马人由于生活在大山深处,世代以歌曲传唱他们古老的历史和生活,他们的全部生活及情感都以歌曲的形式来表达,其歌曲种类繁多、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战争、祭祀、劳作、爱恋、憎恨等。目前能完整传唱的达多首。而且流传范围特别广,几乎所有白马人都会唱包括敬酒歌、劳动歌。每个村寨都有专门的“乐百”(即:擅长唱歌的白马艺人)。白马人的歌曲中大量包含白马人历史、劳动、审美及思想信息,这对于研究白马文化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每首歌还用比兴手法,节奏和音调都很美,可以称的上是古老诗歌的活化石。
3
西和羊皮扇鼓舞
西和县羊皮扇鼓舞为氐羌民族遗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羊皮扇鼓为铁框、蒙羊皮、薄扇形、柄上套环。舞时左手执鼓,右手执一细软皮制小槌,边舞边敲击鼓面,使鼓音与铁环撞击声浑然一体,音声清脆瞭亮,动作粗犷剽悍,或奔或跳,若癫若狂,间或口中念念有词,或说或唱,若吼若啸,愈跳愈犷,愈打愈烈,可谓人助鼓力,鼓显人威,给人以沉重、力量和振奋感。源于原始社会巫术表演活动,后经传承和演变,逐渐过渡为表现劳动人民欢乐情绪的娱乐活动。西和羊皮扇鼓舞主要流行于石峡镇、太石河乡等地,占全县总人口的10%。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羊皮扇鼓舞与原始社会的艺术表演活动密切相关。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羊皮扇鼓舞从原始的的祭祀、跳神活动中脱胎出来,演化成为原生态的民族舞蹈语言。羊皮扇鼓舞作为西和民俗文化的一大亮点,曾于年亮央视《春节大联欢》舞台。
羊皮扇鼓舞作为一种原生态的民间舞蹈,是古老民族民间舞蹈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和演变的见证,夹杂着许多世俗的、伦理的、历史的、审美的传统文化信息,为研究伏羲文化、仇池文化、氐羌文化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和依据。
4
文县麻昼舞
文县石鸡坝乡薛堡寨、堡子坪等村寨是白马人集聚居住山寨,在这些深山偏远的村落,从远古流传下来一种古老的祭祀舞蹈“麻昼舞”,当地汉族称为,“十二相”的面具舞。相传这种舞蹈源于白马人生产生活中的祛邪祈福,也受白马原始自然崇拜和道教的影响,据有关史料记载及专家研究考证,“麻昼舞”表演至今有三四百多年以上的历史,其表演以十二相为题材和形式来表达白马人的精神崇拜、信仰和追求,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表演形式和体系。
十二相表达的是一个完整、自然、和谐的世界,万物在天地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竞相抗争的客观规律。将十二相中的每一种动物都艺术化的展现出来,每一幅面具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深邃的内容,也表达出了白马人历尽艰难的历史印迹。具有极高的历史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考古学、艺术学等多方面研究价值。
5
大身子舞
大身子舞,是武都境内白裕河一带流传的独特的傩舞演出形式。演员戴面具扮武将以对白和斗武的形式表演三国故事,带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演绎人们对三国英雄的顶礼膜拜,寄托心中虔诚的信仰。大身子舞,又称“大神舞戏”,武都当地人又称“耍大身子”。大身子舞发源于白裕河一带的鱼龙、隆兴、佛崖、甘泉等地。
大身子舞演出时间大致在农历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六,上午九点过后开始下午四五点结束。舞队的构建有:旗头(旗头一手持红色大旗和牌位,一手提秦琼和敬德的面具),每户派一名人持彩旗随旗头,之后依次走出竹马子、小鬼、周仓、关羽、刘备、吕布、张飞、曹操、蔡阳以及老爷、老婆,这些就是“大身子”。“大身子”之后跟随把式舞队。
大身子演出程式分台下和台上,台下有出将、过关、走印、圆庄、叫场等程式;台上演绎三英战吕布、斩貂蝉、斩蔡阳、刘备坐朝、打凉伞、抢营等。大身子演出以武场和对白为主。
6
康县梅园神舞
康县梅园神舞又称是梅园傩舞,是自远古时候至今广泛流传在陇南市康县南部阳坝梅园地区的一种祭祀神灵的传统民间舞蹈,这种舞蹈是远古时候康县南部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创造出的以歌舞形式演变由来的一种祈求神灵保护的“神舞”,也是当地群众祭祀神灵的一种传统民间活动。“梅园神舞”是康县南部地区农民群众在长期农耕生活和崇祀习俗中形成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是独有的娱神,娱人的民间狂欢节,它集中展示了当地民间音乐舞蹈、说唱的民间民俗文化,是一种人们进行沟通情感、传递感情和文化自由交流的重要形式。
梅园神舞由于多以师徒相授为主要传承方式,加之以彰显隆重而故意营造神秘色彩,故虽历史久远但鲜有文字记载。据考,解放前后康南诸乡镇各有其代表性“艺人”及其团队,但现以阳坝镇梅园沟流域留存有较为完整的“神舞”体系。“梅园神舞”人员组成一般为四部分,有主持、器乐手、演唱者和表演者。每逢吉日和重要节日,艺人们或表演团队便到指定地点,头戴面具,衣着绣花红袍,分别手执扇鼓,伴随着锣鼓演唱节奏,轮翻上场表演绝活,有木刀木枪对打,有赤手空拳对打、杂耍等,梅园神舞体现了康县阳坝梅园人的豪放、热情、勇敢和机智,表演场面热闹非凡。
7
泥阳泥塑
泥阳泥塑是徽县泥塑工艺品的典型代表作之一,遍布徽县各乡村。当地泥塑艺人主要分布在徽县泥阳镇,泥阳泥塑始于西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泥阳镇地处徽成盆地腹地,当地泥土资源丰富,质地精良,适宜制作各类泥塑作品。清代著名艺人同谷人姚志斌行艺陇南、陇东、陇西等,名入《甘肃省志》。其彩绘纹饰,祥鸟瑞兽等为主的意象造型体现了图腾时代的文化特点。他塑造的神像、历史人物反映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文风貌,通过造型体现人物个性,塑像表情、神态活灵活现。泥阳镇泥塑艺人在总结历代艺人技艺的基础上,学习应用外地技艺经验,不断推陈出新,使这一古老技艺再现生机。
泥阳泥塑现多见于各大寺庙中,尤以花鸟瑞兽、大菩萨塑像为主。其制作的基本过程是:精心准备泥土,经过捶打、摔、揉,必要时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蜂蜜等,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先前的泥阳泥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教活动场所的神佛塑像;另一类是泥塑玩具,近几年泥玩具已无市场,艺人们创作了一批反映历史人物、戏剧人物和当地时令生活的工艺摆件,但规模不大。
8
宽川木雕
宽川木雕有着悠久的历史,雕题丰富,制作手法变化多样。早期木雕为建筑群门窗、斗拱、房檐饰件、家具、堂室摆件等,所产木雕成品远销宽川及周边地区,在天水、礼县、西和县、成县等地久负盛名,经过历代木雕艺人的实践和创新,制作出了一大批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
宽川木雕技纳各种雕刻技艺精华,同时又蕴含着匠师自身的灵气,作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甘肃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宽川木雕是其根脉之一。宽川木雕的优秀作品,年参加甘肃省文化旅游博览会,被评为优秀文化旅游产品;年参加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被评为优秀参展作品。
9
马勺脸谱
徽县民间马勺脸谱由中国民间社火脸谱演化而来,当地民间彩绘艺人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彩绘于马勺之上,因而俗称马勺脸谱。
社火脸谱源于西周,历史悠久,是至今保存延续下来的汉族民间吉祥物。它传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记载着周秦文化最辉煌的民俗过程。当今的马勺脸谱,图案内容多取自《封神榜》、《三国演义》等民间传说具有法力和正义人物的造形,其寓意为镇宅、辟邪、驱赶寂寞冷清,表现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马勺脸谱的制作一般选用优质的桐木、柳木、桃木等为原材料,先经民间工匠用特制刀具手工刻制成马勺形状,上好底色,再用铅笔或毛笔描绘出谱式图案,最后用颜料绘出脸谱彩图。马勺脸谱系列产品主要包括:马勺脸谱、梭子脸谱、铲子脸谱、木锨脸谱、护斗脸谱、锅板脸谱、以及斗脸谱、棒槌脸谱、风箱脸谱等。其造型独特,色彩鲜明,表现人物性格逼真,且具有镇宅辟邪之说。
10
礼县剪纸
礼县剪纸是活态传承,它保留着多民族的文化符号,其图案有粗狂豪放,也有委婉细腻,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和寓言性。适用于岁时节令、婚丧嫁娶、宗教仪式、民间祭祀等民事活动。
礼县剪纸内容主要分为神话传说故事、文学戏曲人物、花卉草木、飞禽走兽、民俗事项、生活题材等类型。礼县剪纸艺人王给,是家庭剪纸的第五代传承人,他的剪纸震撼人心、画面精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丰富剪纸的表现题材和形式,这是礼县剪纸的一大特色。王给在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清明上河图》、《水浒人物全图》等大型繁复细密的剪纸作品,也创作出了反映当地风土文化的系列作品,更是在单色剪纸的基础上,加以染色技术,从而使作品达到色彩多样而艳丽的效果,对未来剪纸艺术的发展空间做出了积极的、新的探索。
年王给成立了“给娃剪纸工作室”。年作品《清明上河图》被苏州博物馆收藏;年作品《抓髻娃娃贺新春》荣获教场坪能源杯中国年俗剪纸大赛优秀奖;作品《十二生肖》在飞洋鱼杯全国小幅剪纸精品邀请展中荣获优秀奖;年作品《清正廉明》在辉发杯全国剪纸艺术大赛中荣获银奖;作品《中华儿女》荣获河南省第六届民间工艺博览会金奖。
11
成县面塑
成州面塑的作品题材内容主要取材于当地的神话、戏剧、民间历史传奇人物等,也有动物、花草等等。在表现风格上色彩搭配协调悦目,形象生动有趣,栩栩如生,亦庄亦谐,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都充满生机和情趣。
成州面塑在当地民间已有约几百年的历史,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对相关区域、群体的文化认同具有很大的作用。其制作过程中一直是纯手工家庭制作,是当地民间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高超表现。
12
民间织布技艺
武都民间织布技艺,是采用自制织布机、以麻为原料经过繁杂工序纺织布匹的传统手工技艺。土粗布已有千余年生产历史,《武都县志》记载,解放前武都县人们的服饰简朴,除少数大财主能穿绸缎外,大多数人均穿自织土布,用麻纺织的叫做麻布或“州布”,也叫老粗布、老土布。武都民间织布技艺流传分布广泛,在武都境内主要分布在鱼龙、隆兴、安化、甘泉、三河、洛塘等十余个乡镇地,在白龙江流域和西汉水流域都有流传。
手织老粗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当地老艺人传言:大工序二十四道,小工序七十二道。其主要工序有:种麻,拔麻,熟麻,铡麻,剥麻,纺线,织布,修布,洗布,晒麻布。
13
武都蜂糖酒
武都蜂糖酒,也叫蜂蜜酒,有人戏称“贵族酒”,因其酿制原材料造价最高而得名,它是以小麦、玉米、杏仁为原料,用自制酒麯发酵,在酒胚中按比例加入土蜂蜜、采用传统酿酒方式酿造的酒。武都蜂糖酒发源于武都区鱼龙、隆兴、佛崖等地,流传分布于武都安化、甘泉、三河、郭河、洛塘等十余乡镇,在秦岭、米仓山系高山林区和其他林灌地带富产蜂蜜的地域多有流传。
武都蜂糖酒采用传统手工作坊模式酿造,有三大特色:一是原料选用纯天然绿色食物;二在酒胚中加入土蜂蜜,土蜂蜜有保健美容、有益健康的功效;三是无任何添加。武都蜂糖酒选用绿色环保材料手工酿造,具有美容养颜、排毒除风、防寒祛湿、补肾养胃的作用,对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等痼疾有良好作用,长期饮用能促进睡眠和新陈代谢,因此有很强的抗衰老功效,永葆青春。
14
山核桃工艺品加工技艺
山核桃工艺品,以陇南徽县野生山核桃为原料,利用其花纹优美,形态奇特,色泽自然、古朴、质地坚硬的自然特点,经过精选、洗涤、切片、剔仁、干燥、粘接、定型、打磨、抛光等几十道工序加工制作而成。整个加工过程系纯手工操作,完整的保留了山核桃的原始外形和自然镂空花纹,实现了时尚与传统、古朴与典雅的完美结合。作品形象生动,造型优美多样,做工精细,寓意深厚。
山核桃工艺品加工主要分布于陇南市徽县北部山区高桥、榆树、麻沿、江洛、城关等乡镇,这里不仅盛产野生山核桃,更是徽县有名的旅游文化名乡,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在嘉陵江支流永宁河上游繁衍生息。宋元明清时期,永宁河沿线是当时的茶马古道经行的主要通道之一,高桥古镇历史悠久,北宋末年始置高桥关,元明清三代设立高桥镇,当地名俗文化资源遗存丰富。从古至今,当地一直有把山核桃作为饰品的习俗,多用于烟袋或小孩帽坠等。
15
栗玉砚制作技艺
(一)成县砚雕
成县砚雕,历史悠久,北宋书画家、书画理论家米芾所著的《砚史》中就记载有“成州栗玉砚,理坚,色如栗,不甚着墨,为器甚佳。”
成州栗玉砚的重要价值:一是它的历史悠久,成州栗玉砚从被宋代被书法家米芾记载入《砚史》到现在已有约九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当地古已有之的独特文化传统底蕴和深厚人文历史。对我们陇南区域内群体的文化认同具有很大的作用。二是成州栗玉砚在制作过程中以属于民间艺人纯家庭手工艺制作。它表现出了当地民间艺人制砚技艺和技能的高超水平。三是成州栗玉砚,即成县砚雕的作品主要有《道德经》《刘海戏鑫蟾》《生命》《秋趣》《西狭颂》《麻姑献寿》等,这些作品不但具有很浓的中国传统雕刻艺术表现形式,同时还独具传统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特色。
(二)徽县栗亭砚
徽县栗亭砚历史悠久,石质细腻,颜色多变,为历代文人雅士所珍爱,则至迟兴于宋代,估其历史已有余年。宋代名臣文豪书法家米芾在其《砚史》中记载:“栗亭石色青、有铜点,大如指、发墨不乏,亦有瓦砾之象”。“栗玉砚、理坚、色如栗、不甚着墨,为器甚佳”。清代《肃州志》载:“嘉峪关石布什相仿于栗亭砚”。据史籍记载与当今新开发的栗亭砚相佐证。栗亭砚石材颜色丰富,石质稍坚,细腻如玉。所制砚台随石形而造化,依纹理而施艺,发墨快而不损毫,色泽天然,富丽堂皇,大气磅礴。
栗亭砚首次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年首届亚洲高端文化产品博览会”引起社会各界和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和反响。年5月又应邀在北京参加“中国文房四宝展”,效果极佳,许多外商提出了合作开发意向。
16
红川酒酢技艺
红川酒酿造技术,有史可考的生产年代已有近千年,所产的红川烧酒,以其色、香、味俱佳而闻名于世,首版《辞海》曾以“甘肃特产”辞条收录于书;年收录于《中国名食指南》一书;年被商业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
年11月10日,甘肃省轻工业厅在兰州举行的品酒会上,“红川特曲”酒被评为省优产品,年荣获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银爵奖”。
红川酒注重纯手工工艺酿造技术,从手工剥窖、起窖、拌粮、上甑、摊晾、下曲到入窖都注重红川酒纯手工技艺。红川烧酒,自明末清初以来,红川镇一带的手工酿造业已具相当规模,《成县志》载就有“春和涌”、“陇丰海”、“顺和源”等烧酒作坊三、四十家,销量也十分可观,远销兰州、河西走廊、四川、陕西等地,一直到民国初年,由老艺人容向荣向何近仁传承至建国后,组建了国营红川酒厂。一直秉承了传统酿造技艺的方式,历经近千年仍代代相传,弘扬了传统手工酿造技术。尤其是近年来,在原生产的基础上,又融合了现代工艺,使生产规模更大,为传承和发扬古老的酿酒技艺提供了范例和科学数据。
17
麻纸制作技艺
西和麻纸制作保留了原始、复杂、完整传统的皮纸制作工艺流程,大致分为备料、原料加工、蒸穰、洗料、砸穰、手搓、刀切、捣穰、淘穰、制浆、打捞、麻钱记数、榨水、上墙、撕下扎捆、刀切剪齐等几十道工序。产地在西和县西高山乡朱刘河村,该村几十户人家以家庭作坊为单位生产麻纸。西和麻纸纸质柔韧、耐磨抗损、手感绵滑、极富弹性,因其适宜于创作仿古书画,被誉为“西和宣纸”。
西和麻纸制作与中华民族传统皮纸制作技艺基本上同源同时,保留了原始、复杂、完整的皮纸制作流程。其原料构树皮是古代皮纸制作的主要原料,具有原材料的独特性和制作工艺流程的独特性价值。其制作工艺保留了古代皮纸制作的原始、复杂、完整的传统工序,体现了西和造纸人对中华民族历史的传承价值,因其纸质柔韧、耐磨、光滑细腻、防水防蛀,是仿古书画创作、产品包装、装裱糊褙的理想产品,具有不可或缺的实用价值。因其传承承载着中华民族千余年的造纸工艺,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18
礼县高抬
陇南市礼县高台,始源于两汉,传于明清,兴于现代,通常于每年农历正月演出,演出题材广泛、表型形式繁多、策划新颖、创意独特、造型美观、设计奇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典故,戏剧,政策宣传等,是集铁艺,木艺,纸艺,布艺等溶于一身的空中立体综合艺术。
每次高台表演的两三个月之前,艺人们就会聚集在一起筹划方案,选择主题,构思造型,拟定表演议程。而具体到已策划好的一架高台实际动手制作时也必须要经过三道程序:一是根据艺人的设计先将钢筋通过弯曲、焊接,绑上木板棍棒,准备好支架;二是用木、草、泥、绳、布等材料,经扎、画、塑、刻等环节巧妙裱糊成需要的龙、蛇、鸟、鱼等动物或云、树、石等景物道具;三是选择8岁左右的儿童装扮成各种人物角色,分层次设座于上,再用服装道具巧妙掩饰,整个工序才圆满完成。
陇南市礼县高台有五大特色
1.高——一般高度在6.0至7.0米
2.险——使用玄险的造型结构
3.奇——体现出意想不到的现状
4.巧——精心安排巧妙的制作工艺
5.秀——经过多方面的结合,使之呈现出“六美”(人物形态美、整体结构美、色彩美、阵容美、材质美、技艺美)。
19
康县“女娶男嫁”奇异婚俗
在康县南部一带,祖祖辈辈沿袭这一种“女娶男嫁”的婚配习俗。这种婚俗又称“女婚男嫁”,当地人称为“包儿子”或“当娃”,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倒插门”不同,也非少数民族婚俗,是一种极为少见的汉族婚俗。根据康县的历史资料、人们的服饰、民间习俗以及流传的民间故事考证,这种婚俗源自于太平天国。相传,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的部队在四川大渡河被清军击溃后,一部分太平军辗转进入了秦巴山区康县境内,为了躲避清军杀戮,太平军将士纷纷以男嫁女娶的方式入户为婿,改姓换名隐居下来。由于康县南部山高林密,野兽和土匪经常出没,为保护自身和财产安全,从宋代起,康南一些有女无儿户便从远方招女婿来顶立门户。同时,由于该地区属陕甘川交界带,历史上社会动荡,战祸不断,外地一些青壮年男子,为躲避战乱或逃避抓丁,纷纷逃到康南,一部分自己安家落户,大多数则被招赘上门定居于此。经过数百年的世代相承,形成了当地一种独特的古老奇异婚俗。
康县的“女娶男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男到女家,更名入籍”。即男方嫁到女方家后,一切遵从女方家族的习俗和规矩,改名换姓,作为儿子与妻子一道称呼女方家族成员;另一种是“二门俱开,两来两去”。婚后男女双方均保留原有姓氏,男女都有继承双方父母遗产的权利和赡养双方父母的义务。婚后若生育两个子女,男女双方名下各一个,各自顶门立户。若只生育了一个孩子,则由双方商议确定姓氏,一般倾向于女方。双方结婚前要立婚约为据,婚约的签订一般在结婚仪式上进行,由族长主持仪式,婚约男女双方各持一份,婚后双方共同遵守。在财产分配上,若双方婚姻破裂,如果是男方提出离婚,财产归女方,男方不具有财产分配权;如果是女方提出离婚,财产则男女双方各一半。与中国现行婚姻制度不同的是,康县南部的这种婚俗,由女子来传递香火,延续血脉。家家户户执行的都是“留女不留男”,也就是生下儿子养大后嫁出去,生下女儿则留在家招婿,户口簿上一般登记的户主都是女人。
“女娶男嫁”,是康县民众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民间民俗文化,它打破女儿不能传宗接代的旧传统,这种奇异婚俗不仅解决了农村有女无男户家庭发展生产、赡养父母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20
白马人服饰
白马人民族服饰大体可分为男装和女装两大类,相对而言,男装结构单纯,装饰简洁,色彩朴素,主要包括帽子、长衫、短衫、裤子、番鞋、腰带等;女装结构相对复杂,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帽子、鱼骨牌头饰、百褶衣、短衫、坎肩、腰带、绣花鞋以及荷包、首饰、胸牌等佩饰,装饰图案丰富多彩,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白马人尼苏着民族服装参加国庆十五周年少数民族观礼团去北京,吸引了众多目光。年10月6日中央领导接见时,毛泽东边同尼苏握手边看着她的服饰问是什么民族,尼苏答不出来,旁边的周恩来说:“这是藏族”,毛泽东说不像。白马人服饰非常独特,非常漂亮,非常吸引人。
白马人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乾隆十六年(年),凊高宗钦命收集少数民族资料,于乾隆二十六年编成《皇清职贡图》一书,卷五收入“文县番民”男女画像各一幅。
魅力陇南
???
由小编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制:茹涛责编:高剑榕编辑:王彦雯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xs/2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