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池河定远县池河镇总体发展
高铁的建设将促进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优势互补,有利于区域内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的快速流动,从而使城市群间人流、物流效率与质量大幅度提高,拉动沿线经济和城市群的区域联系。高速铁路全面改变中国的不仅仅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更大的影响则是对沿线产业和城市规划的重新布局。高铁将使得中国城市之间的同城效应得以充分体现,有利于铁路沿线形成产业经济带,有助于加强地区间的分工协作,使得国内市场的统一性提高。并且也有利于农村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增加民众的工作机会,扩大城市规模。
京沪高速铁路已于年7月建成通车,京沪高铁定远站位于池河镇西北的青岗村。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和未来“徐明巢”高速公路和“淮南-滁州”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池河镇的交通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池河镇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城乡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年)(以下简称《纲要》)中对城乡发展提出了“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格局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和稳步推进城镇化发展,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要求,《纲要》中提出了“通过推动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和合肥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支持和促进皖北、皖西南地区的快速发展,构建主体功能区三大战略格局”的整体发展战略,为新时期城乡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池河镇紧邻合肥经济圈的核心圈层,位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主两翼”中的滁州一翼,“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出台为池河镇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省域旅游“十二五规划”中针对省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战略,即:三个旅游中心城市,四大旅游板块,十大旅游主题功能区,十大旅游精品。重点打造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体运动、会展商务旅游和都市旅游、红色旅游、科考旅游、工业旅游和自驾游等十大旅游产品。池河镇历史悠久,历史上有“池阳关锁,八省通衢”的美名,池河上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太平”古桥屹立至今,境内有岱山水库、青春水库等“小一”、“小二”型水库26座。河、渠、库、坝,星罗棋布,水利条件优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具有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给池河镇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安徽省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政策出台为扎实推进美好安徽建设,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年九月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提出在做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修编的基础上,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村,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通过美好乡村建设的大力推进,积极建设品位村镇、发展品牌产业、培养品质农民,整体推进池河镇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建设“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
(四)滁州市对城乡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滁州市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明了“着力建设新型城市,实现城乡面貌的新变化;着力拓展现代服务,实现三产结构的新优化;实现现代农业的新进展。”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积极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农业产业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程,重点建设全椒、天长永丰稻麦、乌衣都市农业、女山湖现代渔业、来安现代禽业、凤阳小岗、定远池河7个主导产业型综合示范区和省级滁州农业产业化示范园。滁州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以“大滁城”新型中心城市为龙头、以县城为纽带、以中心镇为支撑、以农村居民新村为基础的四级网络化城镇体系,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的发展思路,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滁州市关于重点乡镇的产业发展和新型城乡体系构建的政策对池河镇发展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
(五)定远县城乡发展的新思路定远县“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开放立县、工业强县、城镇立县、生态安县”四大发展战略。
1、大胆创新,树立发展为上、工业为先、招商为大、环境为要的发展理念,突出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三大重点,打造“三和-青岗-定城、池河-定城-永康-炉桥”的“Y”型经济走廊,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多赢。池河镇是“池河-定城-永康-炉桥”这一主要的城镇发展轴线上的重要节点,池河镇的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围绕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的五级城镇职能结构体系,形成“二核、四星、三轴、多点,开放式网络结构”的空间发展格局,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结构有序的城镇体系,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作为县域东部的中心城镇,池河镇应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增强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3、打造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三大体系,保护生态资源,发挥生态优势,发展壮大生态经济,建立集自然、社会、制度及文化于一体的城市生态评价与监督实施机制,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和谐发展。池河发展条件良好,自然环境优良,未来应结合县域发展战略,摒弃传统的粗放式城镇发展模式,重视环境保护,重视城镇景观,将池河镇打造成县域东部门户,宜商宜居宜游的特色中心城镇。
二、城镇概况(一)区域位置定远县池河镇位于定城东26公里处,东临滁州市,南与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的藕塘镇相邻,西接桑涧镇,北望三和镇、拂晓乡,京沪高速铁路定远站设在境内,省道纵贯东西,是连接南北数省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独特,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之地。淮河支流池河自南向北横穿全境,池河镇因此而得名,古称“幽州”。
(二)行政区划全镇国土面积.7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有镇卫生院3座,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12所,总人口5.48万人口,集镇人口2.1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有回民自治村2个,回族人口近人,建有清真寺2座,民族宗教事业发达。
(三)历史沿革池河镇历史悠久,古称池阳,为古驿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池阳关锁”、“八省通衢”之称。东有玉皇阁,西有观音阁。池河上有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太平”古桥。解放后设池河乡,归青岗区管辖,后为池河区委、区公所驻地,与年撤乡建镇。
(四)气候条件池河镇属于属北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类型。主要特点: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偏少。由于季风影响,四季雨量分布不均,时有旱涝灾害。四季的特点:春季温和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少雨多旱,冬季干燥严寒。年平均气温为18度,最大冻土层为12厘米,主导风向东北风,年平均降雨量毫米。
(五)地形地貌池河镇地属江淮丘陵地带,地势呈东西高、中间低,海拔高度在24.2米—46.5米之间,地震烈度为7度,对于一般建筑物和构筑物均按7度设防。重要建筑物按8度设防。
(六)水资源及水利设施该镇地表水主要为岱山水库、青春水库、池河及其支流水系等。岱山水库位于池河镇域东南部,库容量为万立方米,上游水系为大胡水库。青春水库位于镇域西北部,另外还有众多大塘沟坝等。池河在池河镇域全长约14公里,由南向北流淌,正常水位为23.5米,最高水位为26.7米,最低水位为19米,两岸无堤坝。池河闸位于池河镇,为12孔钢闸门,断面为8.8*5米。汛期,十年一遇洪水位标高为24.0米,不会漫两岸。二十年一遇洪水位标高为24.5米,沿河两岸部分受淹,面积约二十多平方公里。
(七)经济发展现状年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8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公顷,蔬菜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7公顷。主要产品有:水稻、小麦、花生、杂粮、蔬菜、水果等。夏粮面积8.2万亩,总产量达万公斤(其中小麦6.4万亩,产量万公斤,油菜面积亩,产量24.5万公斤),水稻插秧面积7.3万亩,产量达万公斤。年向省农委申请的青椒、番茄、茄子、黄瓜、西瓜、厚皮、甜瓜七种无公害产品产地获得了认定,雪宏牌冬枣、无籽西瓜和圣女果都具有一定规模;大王小黄瓜、七里河黄泥洼西瓜、小黄油桃、岱山板栗、刘铺草莓等特色农业发展强劲。近年来池河镇涌现出一批养殖大户,年全镇年生猪出栏15万头,家禽产量近65万只。镇内水资源丰富,小(一)、小(二)型水库共26座,为发展淡水养殖提供了便利条件,除常规养殖鲢鱼、草鱼、鲫鱼外,还发展甲鱼、泥鳅、黄鳝等名优养殖。
池河镇境内矿产丰富,有黄砂、金矿、石料、木材等,现阶段实现大规模开采的是黄砂,从业户数90家,从业人数达人。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的种类有:大米加工、花生加工、小麦加工,从业人数达人,原料来源是本地,产品主要销往江浙一带。现有3家规模以上大米加工企业,其产品大部分销往华东地区,前景较好。手工业主要有:池河糕、小磨麻油、菜籽油、豆制品等,从业人数人,原料来源主要是本地,产品销售为本镇及周边乡镇。特别是池河糕和小磨麻油在周边享有盛誉,每年都供不应求。
(八)城镇建设目前池河镇投入一千万元建设镇区道路、沿路绿化和下水道工程,兴建城市雕塑三座,小游园一个,完成了省道线镇区段(池阳大道)的交通信号灯建设,此外还下大力气对池河老街进行了改造,建成了6米宽的水泥路面,完成了刘铺到秦户、刘铺到小王庄等五公里的混凝土路面浇筑作业,并组织专人进行卫生清理整治专项活动,有效治理了镇区卫生。
三、发展基础(一)交通便利,区位良好池河镇古称池阳,为古驿道,是南京通向淮南必经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池阳关锁”、“八省通衢”之称。也是附近最繁华的集市。
如今的池河镇是定远县的东部门户,地处定远到滁州市的交通要冲,定滁路(省道线)穿镇而过,池河镇区位于周边乡镇如藕塘、拂晓、仁和集等乡镇与定滁路的交通联系的节点上,京沪高铁定远站设站于池河境内青岗村,交通条件良好,未来随着“徐明巢”高速公路的贯通和高铁新区的发展建设和池河水道的通航改造,池河镇的交通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良好的交通和区位条件使池河成为定远县东部主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之一,集市贸易红火依旧。
(二)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池河镇辖12个行政村,个村民组,1个居委会,总人口5.48万人口,其中集镇人口2.1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有回民自治村2个,回族人口约人。
与凯源粮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发的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项目已初具雏形,科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将强力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池河镇境内有黄砂、金矿、石料、木材等矿产资源,现阶段黄沙采掘业较兴盛,从业户数90家,从业人数达人。大米、花生、小麦为原料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品主要销往江浙一带。镇内还有地方特色鲜明的池河糕、小磨麻油、菜籽油、豆制品等的传统手工业,特别是池河糕和小磨麻油在周边享有盛誉,每年都供不应求。
(三)旅游资源有发展潜力池河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商贸云集,物产丰富。境内有玉皇阁、玉皇大道、池阳关锁、马营巷、太平桥、西茶庵、肖山寺、岱山庙等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池河上屹立的“太平桥”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年),至今古貌尚存,已列入安徽省古文化景点。
镇域内属于典型的江淮丘陵地区,河塘水系丰富,自然环境良好,镇域东部有广袤的山区林场,有发展观光体验旅游的良好条件。此外,池河是通往红色旅游基地——藕塘镇的必经之路,在区域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借助高铁站建设对旅游发展的良好带动力,池河旅游发展前景良好,尽管不在县域重点旅游开发项目之列,但凭借良好的资源禀赋,池河旅游的发展必将成为定远县域旅游发展的有益补充。
四、机遇与挑战(一)发展机遇1、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近年来定远县区域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先后完成了合蚌路和定滁路等干道建设改造,淮南至滁州高速等交通市政设施正在积极申报建设,安徽定远工业园区的批筹,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盐化项目已在规划建设中,这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及产业基地的建设,对区域交通体系、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京沪高速铁路已于年7月建成通车,京沪高铁定远站就位于池河镇西北的青岗村。高速铁路全面改变中国的不仅仅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布局,还有体制改革;更大的影响则是对沿线产业和城市规划的重新布局。高铁将使得中国城市之间的同城效应得以充分体现,有利于铁路沿线形成产业经济带,有助于加强地区间的分工协作,使得国内市场的统一性提高。并且也有利于农村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增加民众的工作机会,扩大城市规模。
规划中的徐明巢高速公路将穿池河镇而过,预留的高速下口位于高速与省道线交汇处,将进一步提升池河的对外交通条件,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定远高铁新区的发展将给池河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动力。
2、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机遇农业产业化(AgricultureIndustrialization)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在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期间,将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为核心内容,着力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着力“三大抓手”、实现“六大转型”,以产业化推进农村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安徽农业全面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农业
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到年,全省培育60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其中超百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达到20个;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亿元;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人均增收元。
年4月1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皖政办〔〕28号发布《安徽省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以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依托,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显著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位于高铁站东部的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目前已经完成了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滁州市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程给池河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池河农业产业区是滁州七大农业产业基地,为池河镇的农业产业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池河镇带来发展旅游服务业的良好机遇省域旅游“十二五规划”中针对省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战略,即:三个旅游中心城市,四大旅游板块,十大旅游主题功能区,十大旅游精品。重点打造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体运动、会展商务旅游和都市旅游、红色旅游、科考旅游、工业旅游和自驾游等十大旅游产品。池河镇历史悠久,历史上有“池阳关锁,八省通衢”的美名,池河上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太平”古桥屹立至今,境内有岱山水库、青春水库等“小一”、“小二”型水库26座。河、渠、库、坝,星罗棋布,水利条件优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具有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给池河镇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池河镇位于合肥都市圈和南京经济圈内,毗邻滁州,高铁站的建成通车缩短了池河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火爆的旅游市场和庞大的游客群体,给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池河镇自然环境条件较好,未来发展农业观光、山水游赏等旅游项目发展条件良好。
(二)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挑战1、城镇分散发展与资源整合的矛盾突出池河镇目前尚处于城镇产业化的初期阶段,城镇和工业不断向农村地区扩张,国有用地和乡村集体用地混杂交织,农民居住点分散凌乱,用地功能混杂,面对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却因资金和土地资源短缺而无法有序安排新项目。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建设主要沿着道路“一层皮”展开,马路经济现象严重,城乡面貌混为一体。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配套等方面发展协调的矛盾突出。
2、新形势下城镇的产业和城乡关系转型的重大挑战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时期,“十一五”以来,我省的经济和城镇化水平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作为城乡区位交通条件优良,发展情况较好的传统中心城镇,如何发挥池河自身优势,促进城镇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统筹城乡发展,使城镇和乡村紧密联系起来,在理顺城乡关系的基础上,优化各种经济社会资源在城乡间的配置,形成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是池河城镇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3、城镇可持续发展面临压力池河历史上是古驿站,后演变成周边地区的商贸中心,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持续发展的压力不断增大。由于缺乏合理的控制和引导,镇区人口高密度发展,土地使用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配套较差,与传统城镇格局的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的矛盾十分突出,商业铺面布局分散,沿路发展,土地利用率低,削弱了发展优势,有限的空间资源性和脆弱的生态资源与城镇高速发展的矛盾正逐步显现。
池河作为县域东部重点城镇与发展目标存在差距,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中心城镇职能尚需完善,城镇建设质量急待提高。
4、青岗地区与高铁新区的协调发展高铁站的建设给青岗和池河带来了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县高铁新区的建设对青岗地区发展而言既是有益条件,又是严峻考验。在产业项目的协调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等方面面临着高铁新区的强势挑战。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按照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加强农村用地的规划和管理,促进池河城镇化进程,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盘活和利用农村建设用地,探索一条既紧密结合现实又着眼未来的城乡发展模式,有效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促进池河镇城乡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将成为池河镇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问题。
(未完待续)
定远池河热线,服务池河百姓。长按、进入微社区发布话题!账户名称:定远池河热线
定远池河
账号简介:定远池河热线——致力于宣传家乡文化,打造本土生活,免费发布各种求租招聘信息等。
新闻投稿通道:
qq.北京中科白瘕风白癜风医院昆明哪家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xs/3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