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解读十八大以来陇南市农村社会经
六、十八大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十八大期间全市农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如露地蔬菜价格异常波动、灾害性天气频发重发、猪肉、鸡蛋价格波动较大,农资价格化肥等整体攀涨等,这将会影响陇南市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风险能力差
全市耕地以旱地为主,山坡土地比例高,农田水利设施仍然滞后,水资源利用率低,基础设施脆弱,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目前部分农村地方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农业抗风险机制不够健全,致使农业抗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较差,农业生产盲目性、短期性、脆弱性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业仍是靠天吃饭的弱势行业。
(二)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
由于农资、燃油、化肥价格逐年攀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高位运行,造成农民投入成本上涨,增产不增收。农村劳力的紧缺,直接导致请劳力的工价持续攀升,目前农业用工价格已达到元/天,农资、用工、农机使用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制约了农业节本增效,对农民增收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农副产品出现了短期价格低位徘徊情况,以生猪价格为例,近几年,生猪市场价格忽高忽低,往往在行情好时一窝蜂进入养猪行业,等到出栏时,又集中同时出栏,供大于求,生猪价格下滑,农民遭遇增产难增收的尴尬局面。
(三)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发展后劲乏力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求学、务工,全市每年输出的农村劳动力在75万人左右,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农村“新三化”现象日益严重。从事种养业的劳动力基本在50岁以上,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中,以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劳动力为主,文化程度不高。随着农民外出就业规模扩大和农村精英阶层流失,农村特别是传统农区农业劳动力素质在不断弱化。
(四)畜禽养殖成本上涨,养殖风险加大
年陇南市的畜牧业产值占农牧渔业总产值的18.77%,年畜牧业产值占农牧渔业总产值的21.27%,,比重下降了2.51个百分点。下降原因除了种植业发展较快之外,畜牧业本身发展迟缓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是畜牧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小规模养殖场环保治理难度大。随着新的环保法的出台实施,不达标的中小型养殖场和家庭养殖户的粪污处理设施设备急需提升改造,增加了养殖户的养殖成本,减少了收益。二是畜牧养殖受环境影响波动较大。畜牧养殖周期性长,疫情多,规模养殖资金投入较大,市场供需信息反馈监测相对滞后,且饲养成本受多方影响浮动较大,收益保障率低,企业、农民增收压力大。
(五)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目前,全市农业特色产业除苹果、茶叶和油橄榄外,普遍缺乏加工龙头企业,而且现有的加工企业多数脱胎于家庭小作坊,企业缺乏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产品处于初级加工阶段,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较少,加工增值能力弱,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低。由于缺乏加工营销龙头企业的带动,畜牧、蔬菜、花椒等产业的产、加、销互相脱节的矛盾比较突出,贸、工、农相结合不紧密,甚至处于利益分割状态,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七、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田间排灌、高新节水灌溉,引导农民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加大力度改造中低产田,重点支持土地流转、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加强土壤改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支持农民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推进农村乡镇客(货)运站网建设,加快宽带网络等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水平。
(二)加强科技文化培育,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加快对农民的培训、引导和扶持,切实加强农民的思想意思、道德素质、劳务技能、管理能力、经营水平等多方面的培训教育,努力培养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合格新型农民。要建设较为完善的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网络体系,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劳动力及农村妇女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实现农村留守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弥补当前农村技术与劳力不足。
(三)有效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流通环节中过多的不必要的经营环节,降低流通成本。要健全农业生产资料营销网络,减少农业生产资料营销成本,并直接将农资经营网点延伸到农村、农户家中或者田间地头,为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提供便利条件;要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监控,有效控制价格上涨,加大打假力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标准,标准提高与价格上涨同步。
(四)因势利导,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一是发展适度规模养殖,要继续总结推广适合本地发展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坚持科技引领、农牧结合,逐步实现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二是建立畜牧业生产预警机制,要建立科学高效的监测、分析、预警机制,及时、准确的向广大养殖户发布价格、供求等有关信息,为广大养殖户提供足够的产业信息资源。三是加大对畜牧业规模养殖扶持力度,应进一步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对规模养殖的扶持力度,同时加快引进、发展肉类食品加工企业,以降低畜牧业养殖的风险程度。
(五)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不断培育“专业市场+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农业专业协会或合作社+农户”等不同类型组织模式,打造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同时加大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培养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同时提高科技水平,增强品牌意思,实施品牌竞争战略,围绕特色优质产品和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加大对名特优品牌产品的保护推介,着力培育具有陇南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对外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增强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
总之,十八大期间,陇南市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整个农村正稳步、健康地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但解决好“三农”问题仍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全市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任重而道远。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xs/3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