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说巨变丰收节里话振兴陇南康县

距全县脱贫还有90天

距与全国同步小康还有天

“如今,比起往日的生活,他们更像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把稀松平常的日子过成了诗和远方。”9月30日《甘肃科技报》的头条文章《美丽乡村说巨变丰收节里话振兴》这样描写康县群众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康县群众又怎样庆祝呢?这篇文章继续给您揭秘~

“峻岭嵯峨兮环村拱日,溪流涵澹兮偎岸映月。”如同诗中所描绘,康县朱家沟山清水秀,钟灵毓秀。这只是,陇南市康县美丽乡村旅游助推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普天同庆,共话振兴。今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70华诞,全国各地不约而同地以不同形式举办庆祝建国70周年活动。9月28日,由康县县委宣传部、康县文旅局举办的“奋进新时代·共圆中国梦”系列主题活动在康县岸门口镇的朱家沟举办。

在朱家沟的文化广场上,一曲曲时代新歌抒发着岸门口镇老百姓对祖国的热爱,一支支舞蹈舞出当地群众对丰收的喜悦。半山腰的朱家大院,是一座百年古建筑。通过当地政府的修缮,吸引着无数外地游客驻足参观。

对于前来采访的记者而言,朱家沟真是变了大样。这一切,源于当地政府对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视”!

麻柳树下话初心

来到朱家沟,这个古村落焕发生机。在麻柳树下,是村民对当年“康县一大”会议的“情景再现”。这棵百年老树,不仅见证了这个村子当年的富庶与衰败。同样,也见证了这个古村落的新生和荣光。

中午时分,在朱家沟的文化广场上,四邻八乡的村民早早地扶老携幼,来参加当天的庆祝活动。

偌大的广场上,丰收的蔬菜瓜果摆放有序;锣鼓喧天声中,村民们在“我和祖国同框”的画框前合影留念。现场,玉米和辣椒摆成的国旗格外引人注目……

文艺活动演出现场,由岸门口镇有关单位带来的大合唱、舞蹈、哑剧、诗歌朗诵等节目不时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岸门口镇青年歌手周蒙桐,清亮的歌声在大山深处回荡。“人美歌甜”的她,引得现场观众欢呼鼓掌一浪超过一浪。

“我的主业是教书育人,虽然我在云台工作,但是朱家沟是我永远的故乡。每年回来,这里都有不一样得变化,总觉得山一年比一年还绿,水一年比一年清,老乡的日子一年过得比一年更好。”

演出前,岸门口镇干部张海斌告诉记者:“我还想更熟悉些,朗诵时就不会出错。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手头上的工作非常多,我们的节目都是晚上加班排练的,希望给乡亲们和游客带来不错的体验。”

采访中,岸门口镇党委书记梁月红说:“今年,我们镇上承办的这次活动是为了迎国庆、庆丰收、促脱贫;希望,康县的美景能吸引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此次活动举办,旨在推动我们当地的旅游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提振乡村振兴,这是我们每一位乡镇干部的初心。”

记者了解到,年康县美食节期间,吸引了12万人,带动经济56万多元。年4月,朱家沟举办的文旅推介活动直接拉动当地经济多万。

“这其中,和村民沟通的酸甜苦辣,也只有我们这些乡镇干部最清楚。”梁月红说。

朱家沟的致富经

在朱家沟,山泉溪水沿小道潺潺而过,水中的白鸭还扑楞着翅膀。红墙绿瓦的房屋,诉说着古老的历史。当地乡亲演奏的康南小调,缓缓道来。

每一幕都是风景,每一帧都是图画。朱家沟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五年时间,成长迅速。在朱家沟村,相比传统农业收入,美丽乡村旅游经济高达十倍以上。如今,朱家沟早已今非昔比,人居环境改善了,基础设施完善了,乡亲们靠着旅游经济鼓起了“钱袋子”。

“今天,带大家来到这里,就是希望更多的游客,可以看到我们康县的美,让旅游经济带动当地发展。”康县县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焦杨红说。

行走在朱家沟,村道上的游客熙熙攘攘,洋芋搅团、素炒拨拉、面皮等特色美食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卖搅团的刘英说,“节会的时候,每天卖两三百块钱。年龄大了,我和老伴出来做小生意贴补家用。去年,我们上电视以后,卖得都不错。”

5块钱一碗的搅团,让老俩口有了干劲,对小康生活有了奔头。

站在朱家大院门口,朱氏家训墙迎面而立。碧瓦朱檐,雕梁画栋。即使在多年以后,古朴而精致的旧屋,仍然可以让人感受到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

村党支部书记朱彦杰是不仅是村里的致富能人,还是朱氏家族的后人。如今,他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生意不错。他说,朱家沟的发展正是按照康县“不砍树、不埋泉、不毁草、不挪石”的乡村原生态保护理念,“顺势而为”打造“一村一景”,着实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看着古老的石阶青苔,饱经岁月的木刻窗花,不禁让人想起“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诗句。

“这里山青水绿,空气湿润,发展前景很好。”贵州姑娘漆静嫁到朱家沟后,在村里的美食广场上开了一家贵州小吃店,旅游高峰期生意火爆,常常一桌难求,“省内外的游客都有,有时一起唱歌跳舞,挺开心的”。

走进朱家沟的农家颐养小院,中药材的味道清香扑鼻。正在院子里和朋友拍照打卡的马燕娥说,“我在朋友圈看到这儿的风景美不胜收,就约了好朋友一起来。”

传统村落里生活着祖辈相传的朱家沟人,旅游开发没有在他们的脸上留下商业的痕迹。如今,比起往日的生活,他们更像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把稀松平常的日子过成了诗和远方。

咱苏家河村变了样

秋高气爽,苏家河村的核桃已经丰收,只剩下枯黄的叶子挂在树枝上。一条不窄不宽的河道将村庄纵向隔开,宽阔平坦的路面上,车辆可以随意通行。柿子还沉甸甸的挂在树上,上百蜂箱放置在村子的半山台地上……

在这儿已经工作7年的乡镇干部杨得青,在树下熟稔地介绍起柿子得食用方法。“现在得柿子就可以摘了做酒柿子,结霜后还可以做柿饼,工序虽然麻烦些。柿子酒也很好喝,柿子蒂还可以入药。”

村子里百步内,必有一颗柿子树或核桃树。“山上漫山遍野都是,还有板栗树,果实成熟得时候,村民就会上山去捡。还有茯苓、柴胡等大量的中药材。”

走进村委会,“苏家河村扶贫车间帮扶贫困户分红仪式”的横幅还鲜亮的挂在门口。“26号,我们村贫困户刚分红完。”驻村干部焦洪飞说。“这次每户分到块钱,今年我们的西伯利亚鲟鱼卖到35元一斤。我们采用‘贫困户+合作社+党委引导’的模式,一直在寻求新的发展。”

在苏家河村,我们采访了村里养蜂合作社的负责人青建华。他说:“我们合作社由28户贫困户入股组成,现在一斤蜂蜜能买到60块了。”青建华是一个养蜂界的“老人”。“以前传统养法,不出蜂,产量低,用“双王养蜂”新技术后,现在蜂群增多,蜂蜜产量自然提高了不少”。

苏家河户,人,贫困户还不少。不过,现在村里着实变了大样。

“我们第一次来的时候,村子里道路崎岖狭窄,雨天遍地泥泞。年我们市纪委和苏家河村结对帮扶后,村里有了中蜂养殖和冷水鱼养殖产业,群众致富的信心更足了。”市纪委派驻苏家河村的朱洪武告诉记者。

“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就地城镇化”,康县乡村旅游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康县人努力践行着旅游发展理念,在奔小康的路上不掉队,在发展美丽乡村的途中阔步前行。

来源:甘肃科技报

往期荐读

《甘肃康县:建设美丽乡村助力脱贫攻坚》

《国庆康县旅游热度不减,乡村游渐成新选择》

《国庆我在岗

用坚守岗位献礼祖国》

姿势已摆好

就等你点啦

监制:肖志和审核:冯丽蓉

责编:任志伟编辑:杨莹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xs/549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