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议政关于推进陇南市中医药养生旅游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促进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开发的相关政策,推动中药材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创建国家级陇东南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我市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目前仍处在规模不大、品位不高的低层次发展阶段,是典型的资源大市、产业小市。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开发认识不到位。市、县(区)政府在工作安排部署中很少提及中医药养生旅游工作,没有把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开发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二是中医药养生与旅游产业尚未深度融合。我市具有丰富的中医药养生资源,但大部分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只是单一的生态景点观光旅游,中医药养生服务项目很少。三是对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开发重视不够,没有制定出台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开发的长远规划和战略投资计划。四是中医药养生旅游专业人才匮乏。五是中医药养生旅游的宣传力度和营销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优化。
为此,市政协委员、陇南卫校副校长张谦明建议:
一、加大宣传推介,营造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开发氛围。一是加强对我市中医药养生旅游资源及开发前景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对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加强对我市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形象宣传,面向兰州及周边省市推介我市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品牌。三是多措并举,扩大我市作为中医药养生旅游创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举办中医药养生文化交流会、中医药养生论坛、中医药及养生知识讲座、中医药传统实践技能大赛等,着力打造“陇上江南,养生天堂”的养生旅游主题品牌。四是继续完善推广陇南药膳食谱,打造陇南药膳饮食文化。
二、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中医药养生旅游新业态。在全市旅游景区开发中医药养生服务项目,有效整合中药材、农林特产、风景名胜、人文等资源,打造山水养眼、文化养心、运动养身、宗教养神等各类养生(养老)项目。依托资源优势,开发森林浴、阳光浴、水疗、药材种植赏花园、洞穴医疗、闻药养生等养生旅游项目,打造中医药养生旅游新业态,进一步提升宕昌官鹅沟、嘉陵源等景区质量,将康县阳坝原生态景区打造成“中医药养生国际旅游度假区”。
三、打造示范园区,推进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一是着力打造中医药养生与旅游景区深度融合的示范园区。结合大景区建设打造一批集中药材生态观光、加工销售、休闲度假、养生体验示范园区,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完美结合,使游客在旅游休闲之中了解我市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发展历程。二是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养生(养老)旅游示范区。以美丽乡村和农家乐、农家客栈开发建设为依托,规划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养生旅游民俗镇(村)及农家乐、农家客栈,打造以中草药滋养、中医药康养、老年人颐养为主要特色,集药膳、食疗、中医保健、疗养、静养、农家体验等为一体的农村(家)中医药养生(养老)的大众休闲养生支柱产业和老年度假康养基地。三是着力建设以名贵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为主的高标准养生旅游观光示范园。弘扬“千年药乡”美誉,加快武都红芪、礼县大黄、文县纹党、宕昌当归等名贵中药材的标准化生产;同时,充分利用我市花椒、核桃、油橄榄以及红豆杉、银杏等农林产品资源,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
四、注重产品开发,提升中医药养生旅游的层次和水平。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产业开发,开医院、名中医馆、国医馆、养生药膳馆等;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药膳、保健食品、药食同源中药材产品如中药饮片、药酒、饮料、中药茶、中药枕,以及苦荞茶、苦荞醋、苦荞枕等;进一步推广药浴、足浴、水疗等养生项目,尝试制做拔罐器、针灸铜人、颈椎治疗仪、刮痧机、保健锤、艾灸器等中医养生器械,促进中医、中药、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同步发展,提升中医药养生旅游的层次和水平。
五、紧抓政策机遇,把陇南打造成“中医药养生旅游度假目的地”。充分发挥我市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中医药、特色农业、旅游景观、地理区位等独特优势,把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开发作为深度落实市委“”发展战略,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制定切合实际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开发规划,明确开发重点和工作责任,启动市场力量,引入多元投入机制,与旅行社联合开发一批中医药养生旅游精品线路,用5—10年的时间,达到每年吸引、接纳万以上游人来陇南养生(养老)旅游度假,把我市打造成全省乃至西北、西南地区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度假目的地。
六、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中医药养生旅游服务体系。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二是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设立陇南中医药学院,扩大中医药保健养生专业的招生规模,为陇南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保健养生旅游人才。初步尝试在陇南卫校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专业的招生培养,与具有中医药养生保健专业培养资质的院校联合定向培养实用人才。三是加大中医药养生旅游业务培训。通过对旅游、保健养生、农家乐、农家客栈、景区从业人员的中医药养生业务培训,使其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掌握针刺、艾灸、香薰、推拿、拔罐、足底按摩、采耳、药膳、药浴、药物外敷等丰富的养生保健技术。四是加大对传统养生保健技术的挖掘、整理、继承、创新力度,为我市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根据市政协三届五次全委会委员发言整理)
审核:杨生锋 董 星
供稿:市政协研究室
编辑:杨 茹 李云鹏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xs/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