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武都坪垭古朴小镇浓郁的藏乡风情
武都区有两个藏族乡,坪垭为其一,地处城西38公里的白龙江南岸高半山区,平均海拔米,面积94.5平方公里,人口0.5万,均为藏族。年设坪垭乡,年建公社,年改为坪垭藏族公社,年置乡。由于受自然环境,生产力,宗教信仰的影响,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藏乡风情。
村落沿着白龙江带状分布,静谧而安详。从武都城区到坪垭的车上,一路山川农庄,路被两边的山峦夹持着,有些崎岖,有些迂回.....
坪垭倒可以称得上是几分山清水秀,这种地方并不陌生,很多横断山区的藏区,都是这样的地貌,居民的房屋大抵也修建成围合式的院落。武都区各村落呈带状分布,城两边的山离的很近,村落大部分都分布在山上。
当地还是较为传统的牛耕,所谓的二牛抬杠,见到最多的牲畜是驴和牛。有的赶集也赶着马和骡子,还有骑驴的,背上驮了很多东西。
妇女的妆扮和藏区有些相似。这里处在图波特最边缘的地区,语言上保留了很多古藏文词汇。坪垭藏族乡,有一定的文化考察价值,民俗文化浓郁。九个村子,都有喇嘛庙,喇嘛、面具舞、傩戏,藏语和汉语混合使用。
每年正月十五,坪垭都要举行一种叫傩舞的活动和表演。傩戏(拼音:nuóxì)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古代,傩祭、傩戏的流行面很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傩戏日趋衰亡。然而偏僻的长江上游、西南地区一带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由于交通闭塞、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封闭性的社会环境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为傩祭和傩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演员佩戴傩戏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在摊戏表演中,傩戏面具则成了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傩戏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
坪垭保留着最原汁原味的藏族遗风,这些藏区,由于处在最边缘的地段,作为武都藏文化的传承地,坪垭人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傩戏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根植于这片土地的精神财富。
本期图文/王雯
我们致力于让更多的朋友喜欢和了解陇南武都,如果您有任何建议、意见或更好的素材,请联系我们---
E-Mail:lnwdfb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xw/5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