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橄榄之乡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提质
武都油橄榄产业链条不断延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不断释放。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郑智维
虽然腿脚不好,但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桔柑镇贺家坪村村民潘彩林,每天都会扶着助行器到种植基地查看自家油橄榄长势。
花季刚过,油橄榄种植基地的空气中依然弥漫着淡淡的香味。望着挂满枝头的油橄榄幼果,潘彩林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今年是挂果的“大年”,相信金秋十月能迎来丰收。
多棵油橄榄树是潘彩林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通过成立合作社,贺家坪村与油橄榄加工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双方约定鲜果收购价格,“采摘后,油橄榄直接卖给合作社,不愁销路”。
武都区被誉为“中国油橄榄之乡”。年,武都区开始引种油橄榄。经过几十年培育,油橄榄已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截至年底,武都区油橄榄种植面积达到63.58万亩,油橄榄鲜果产量5万吨,初榨橄榄油吨,综合产值37.22亿元。
素有“巴蜀咽喉、秦陇锁钥”之称,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处在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白龙江中游,在我国西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沿白龙江穿行上百公里,记者看到,两岸曾经的秃山已变成披着“橄榄绿”的连绵青山。
新时代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甘肃省迎来发展新机遇。“如何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是新时代赋予甘肃的时代命题。”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黄宝荣说。
经过多年发展,武都区构建形成了“油橄榄、花椒、中药材”+“畜牧、蔬菜、茶叶、中蜂、核桃、辣椒”的“3+6”农业产业体系。
“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能力不断提升,武都油橄榄产业链条不断延长。”武都区油橄榄产业开发办公室主任张涛表示,围绕油橄榄产业,武都区近年来实施了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和产业链建设。
▲丰收时节,村民在采摘油橄榄。
引种栽培成功,武都成为“中国油橄榄之乡”
“武都的橄榄油是可以直接喝的。”端起一小杯橄榄油,陇南祥宇油橄榄公司员工李蕊娜向记者介绍橄榄油的品鉴方法、营养价值、储存技巧等。
初到武都,当地人纷纷向记者普及橄榄油的珍贵:“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低密度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油橄榄全身都是宝,可用作食用、保健、医药、化妆品等领域。”
油橄榄原产于地中海地区,是世界著名的优质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有多年的栽培历史。
我国规模引种油橄榄始于上世纪60年代。年2月18日,一艘名为法罗娜号的轮船抵达广东省湛江港,船上载着来自阿尔巴尼亚的礼物——1万棵油橄榄树苗。
李聚桢编著的《中国引种发展油橄榄回顾与展望》一书记述,阿方赠送的1万株油橄榄树苗被分配至8省(区)12个试验点,由著名林木育种学家徐纬英负责开展全国油橄榄大面积引种研究。此后,我国陆续从地中海国家引进超过个品种。
年,武都区试种油橄榄并取得成功。武都区之所以能成为我国油橄榄引种栽培的“黄金地带”,是因为地处北纬33度,境内有多个干热河谷地区,气候土壤条件与地中海沿岸相似。
历经近50年的发展,武都区油橄榄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嬗变。从全国来看,武都区油橄榄种植面积、鲜果产量、综合产值均位居第一。
令当地人骄傲的是,武都区被认定为“国家油橄榄示范基地”,还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称号。
如今,油橄榄已成为武都区产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当地提供的一份文字资料显示:武都油橄榄还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先后荣获国际国内80多个奖项。
▲油橄榄幼苗
拓展产业链,推进油橄榄产业提质增效
7年进入油橄榄相关产业,甘肃时光油橄榄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超见证了武都油橄榄近十几年的发展。
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健康,橄榄油市场不断增大,橄榄鲜果收购价格逐年攀升,“每公斤价格从3元到5元,去年已涨到7元”。
针对种植户的收益,李超对10年以上的油橄榄基地做过简单估算:种植在山地的油橄榄,每亩产量至少为公斤,收入在2元左右;对比来看,该地区种植小麦每亩收益仅几百元。
李超所在的橄榄时光成立于年,公司将营销中心设在上海,以社区电商为主要销售渠道,“橄榄油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目前来看,我国橄榄油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有数据显示,在希腊、西班牙等国,人均年消费橄榄油均超过11公斤,而我国人均橄榄油消费量为0.03公斤,仅为世界平均消费量0.46公斤的6.5%。
在健康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被誉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青睐。
按橄榄油消费占食用植物油3%的国际比例测算,我国橄榄油年消费总量应在60万吨左右,而目前我国橄榄油年消费总量刚超过5万吨,其中国产橄榄油年生产量不足1万吨。
从这个角度看,国产橄榄油市场前景广阔。为提升油橄榄产业发展质效,武都区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栽植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拓展销售渠道。
剩余32%未读最低0.32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ls/1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