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记忆蒲黎生年味是一种乡愁

年味是一种乡愁

蒲黎生

年关将至,节日的气氛愈来愈浓,年味如一缕挥之不去的乡愁袭上心头。对大家而言年味是普天同庆,辞旧迎新,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时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时是各个民族、各个家庭、各色人等展示服饰、美食、文化、精神状态最佳的时候。对小家而言是亲人聚会,孝敬老人,抚慰亲友和至亲至爱的人一起吃最可口最家常饭菜的日子。对孩子而言则是穿新衣,放花炮、点花灯、捉迷藏,打雪仗独享无忧无虑童年的季节。翻开过去的一页,人们迎来新的一天,我们又走进新的阳光里。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是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宋.杜审言诗云:“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年味其实蕴含着一种乡愁,不论你是地处天南地北天各一方的客旅,还是远渡重洋飘泊海外的游子,亦或是正在返乡途中的打工一族,亦或是正忙于事务的公务人员,春节无声的召唤让你放下手头的活计,迈开回乡的脚步回到生你养你的故乡。让你走进故乡,融入故乡,去体会故乡的发展变迁,让你去品味故乡经历过的酸甜苦辣,让你去重温故乡的人情世故。年味就是将这种思乡的情绪进行酝酿发酵升华,让子孙在这种情绪中去感染去领悟去传承,血脉的源远流长,人脉的连绵不断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了。年味弥漫于故乡的炊烟里,回想那惭行惭远的故乡的炊烟,一种失落感挥之不去。遥想那一湾一湾的村庄,那一缕一缕的炊烟,那一群一群生龙活虎的人们,那幸福舒适的日子都到那里去了。客居城市,蜗居陋室,我们的生存空间已越来越狭窄。故乡宽敞的院落,蓝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田园般的生活,对我们已越离越远了。拥挤的街道,握臂的群楼,狂奔的车流,肆无忌惮地鸣号声已将人们包围。地沟油、毒奶粉、注水肉、农药蔬菜已渗入人们的餐桌,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不安全了。回想起故乡的饭菜虽然是粗茶淡饭但香甜可口,虽然是清汤寡水少油无盐但暖胃养人;虽然比不上城里人的海参鱿鱼鲍翅龙虾金贵,但山珍野味绿色时蔬却让人心安理得安然自在。年轻时少不更事,总想摆脱故乡烟薰火燎的环境,厌烦了母亲的唠叨,总觉得母亲像一件旧棉袄,不穿总觉得冷,穿上又觉得是累赘,一心想离家出走寻找自己的天空。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经年后自己已长大了,但老母亲在不经意间已离我们而去。再也没有人为你去点燃炉膛里的火,为你去升腾那绵绵不断的炊烟,再也没有人为你去烧香气扑鼻的饭菜了。那升腾的炊烟下,红红火火的炉火,映照着母亲慈祥的脸庞,母亲身旁围绕着儿女欢歌笑语的情景只能成为我们的记忆。一切都不可以重来,一切场景都不可能复原。对故乡炊烟的卷恋,对母亲的日夜思念,对田园生活的魂牵梦萦,只能作为一种精神给养,滋润着我走好向前的每一步路。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年味是对日渐逝去的传统规矩的缅怀。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规矩,一个家族也有一个家族的规矩,一个家庭也有一个家庭的规矩。春节是节日的盛会,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也是长幼有序敬老爱友,传承习俗礼仪的盛宴。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村子里只要有读书人,大伙就去邀他给各家各户写对联,字体不一定端正,书法不一定出众,只要把意思表达出来就能烘托出过年的气氛。记得常见的一幅对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把辞旧迎新的情景抒发得淋漓尽致。接下来就是栽竹竿请“天爷”挂灯笼,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上香献茶奠酒,以对天地君臣祖先老师的敬畏之情。傍晚,长者率领子女儿孙去祖先的坟茔,供上各色食品,燃香、奠酒、烧纸、磕头、燃炮,告慰祖先在天之灵永远快乐,庇护后辈儿孙健康平安家道昌盛。年夜饭其实很简单,几个家常小菜即可,要紧的则是长寿面,或称作团圆饭。擀得细长细长的手工面,加上用豆腐、臊子、葱花、木耳、葱花、辣子细工慢活做出来的色鲜味浓的汤汁,这碗面将一家人的心都聚拢在一起了。母亲健在时,她老人家估算着还有那个儿女在外面忙着还未回家过年,总是忧心忡忡低声念叨着儿女的名字。儿女是母亲放飞的一群鸽子,不管他们飞得有多远,飞得有多高,母亲期盼的是自己的儿女一个不差地按时飞回到自己身边。母亲常说:养一个娃一条心,养十个娃十条心。意思大概就是母亲在牵挂每一个自己的儿女,把爱平均分给了自己的每一个孩子。我们已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儿女,现在每到过年时节想起母亲的话不禁让人热泪盈眶,遂把自己的爱无私地给予自己的孩子。老家“守麦根”是迎接新年的高潮,那时除夕没有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团聚在煤油灯下,围着旺旺的木炭火盆,坐在暖烘烘的土炕上,围在母亲的身边,拿出各种山珍野味以及自家制作的腌肉,品尝着酩淋酒,共享着一年到头的丰收与喜悦,诉说着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快乐,畅想着来年的愿望与期盼,日子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新的一年。酩淋酒让过去的不幸化为过眼烟云,让未来的希望幻化为灿烂的前程。借用清.袁枚《随园食单》里的一句话来形容酩淋酒:酩淋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家乡的酩淋酒给人以欢乐,让人找到幸福的感觉,凝聚了村民的人心,维系了家庭的和谐稳定。一个家庭的和睦相处,意味着一个民族的和谐兴旺,一个民族的团结富强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不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民族都是在这种生生不息自强不屈的洪流中走向未来。大年初一村民就开始忙碌了,走家串巷给长辈们拜年。正月初一拜父母,正月初二拜娘舅,正月初三拜亲朋。正月初一早起由长辈带领孩子们前往村上德高望重的老人家里磕头,祝福祖辈长命百岁,老人就要给孩子们“压岁钱”。幼小的时候我给祖父磕头,抬头向上看,庭堂上方悬挂着“慈善懿德”的匾额。我不认识上面写的什么字,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只见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就大声问爷爷那上面是什么字,而忘了给爷爷祝寿。爷爷没有责怪的意思却乐呵呵地说:我这娃能念下书,就赏了我压岁钱。二哥说:我们家要出洋学生了,我给四弟白面馍馍吃。三哥说:我给四弟买书包,过完年就去上学。正在当老师的大哥说:我把他带上教就行了,四弟的学习管教我负责。我顽皮地说:大哥哥你啥时会教书了,你都会教啥书。爷爷和大家一起笑了,爷爷把我拉在他身边坐下吃饭,从此我就和爷爷一起吃饭睡觉。大年初一的这顿饭大家都在说念书的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发誓要念出个名堂来,弄清楚那匾额上写的到底是什么字什么意思。可惜的是这匾额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砸碎了,就连那八仙桌,太师椅也被没收了,还有那放置在长卷桌上的青花瓷龙形砚台也不见了。过年有时让人愉悦,有时让人忧伤,我能否让我所见的儿时的年景和场面复活。这是我对梦想的憧憬,还是我对心灵的抚慰,我是否有能力让梦想成为现实,梦想成真能否一蹴而就。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现在过春节已赋予了新的内涵,但与传统意义上的春节相去甚远。春节晚会已是牵动每一位国人神经的盛会,它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陪家人一起聊天可以搁置但围着电视看春晚不能耽误。网络将世界的距离拉近,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方便了人们的工作生活,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变远了。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老人想与孩子们说说心里话,但孩子们一边吃饭一边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ls/73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