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梦陇南梦坐上陇南号,开启一
还有两天“陇南号”就要闪亮登场啦!
今天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仍然是陇南境内兰渝铁路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的文化之旅专列将驶入文县
去探访那里珍贵的民俗文化
第三站:文县
中寨龙舞
文县中寨龙舞主要分布在文县中寨镇、石鸡坝乡。中寨龙舞,又称之为“舞龙”,也有的称之为“龙灯舞”。是广泛流行于文县中寨、石鸡坝等乡镇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演出的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四、十五闹“红火”、闹“元宵”的时候进行,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民间艺术,这种传统的艺术节目,大都与中国传统节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寨龙舞系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因舞蹈者持传说中的龙形道具得名。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图腾,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灯多在节庆之夜舞弄,夜晚要点燃龙体内的蜡烛,辅以彩灯、莲花灯等各式花灯,同时以锣鼓、唢呐伴奏,施放烟火、爆竹,造成一定的声势,吸引观众,使龙舞呈现出不同凡响的风彩来,蔚为壮观热闹。
?年,中寨龙舞被陇南市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腊肉腌制
腊肉,顾名思义,就是在腊月里腌制的肉。在我国制作腊肉的传统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很普遍。腊肉制作在文县当地已经形成一种普遍现象,基本上家家在入冬以后都要腌制腊肉、腊肠等,以前是纯粹手工,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半机械的加工方式,更能省时省力。当地人食用腌制肉食品,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用腊肉制作成的各种菜肴也是风味独特。从制作腊肉的原料上来说,也有许多种,猪肉、牛羊肉、鸡肉、鸭肉、鱼肉等都可以做成腊肉。
文县当地人腌制的腊肉制品,口感好、风味独特、经过发酵,肉的味道更加醇香可口。在广大农村,腌制的肉有利于储存,食用起来更加方便。在文县大部分地方基本上家家都会做腊肉,腊肉制品是当地人不可缺少的传统美食。家里来客人、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都离不开腊肉制品。
?年,文县腊肉被陇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羊皮鼓舞
羊皮鼓舞主要盛行于文县的铁楼乡、玉垒乡、石鸡坝乡、天池乡等。羊皮鼓舞在进行时所需要的器具即为羊皮鼓。属于一种男性群体性舞蹈。在进行的过程中,舞者头戴用红绿彩色折纸折成的纸扇,手持羊皮鼓进行击打,使其产生节奏,然后舞者集体配合节奏,进行舞动。而且整个过程有一系列完整的程序和动作。这种舞蹈一般凭着鼓点敲击出的不同音响节奏进行。舞者手持羊皮鼓首先排成一个圆圈,然后在进行中一边敲击羊皮鼓一边舞蹈,根据鼓点节奏进行舞步和队形的变换,激烈处舞者手持羊皮扇鼓敲起激烈的鼓点,身体也随着起伏跳跃。舞者姿态灵巧,敏捷、粗犷。
羊皮鼓舞主要是祭神、驱鬼、求福、还愿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是一个民族久远的记忆,从中可以得到古老的生活、思想信息,成为我们研究民族、宗教、思想、文化艺术及社会的有力资料,其中有敬畏大自然,崇敬英雄神灵的思想,值得人类传承学习。
?年,文县羊皮鼓舞被陇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豆花面制作
文县豆花面主要分布于文县碧口镇,是一种当地颇为流行的饮食。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目前,城里的上班族,也渐渐喜欢上这一古老朴素的饮食,县城里专门从事豆花面制作的饭店就达20多家。
文县豆花面的具体制作方面简单却耗费工时,经过磨豆,点制、擀面、制作小咸菜几个步骤:一是先一天泡好黄豆;二是第二天将泡好的黄豆打成豆浆;三是把打好的豆浆倒在锅里用柴火慢慢熬制,一边熬一边打去泡沫;四是把卤水轻轻的沿锅边倒入熬制的豆浆内,然后再改用小火慢慢煮,直到豆花成型后熄火;五是准备面片和秘制酱料;六是把面条煮熟和豆花盛在一起,调上秘制酱料,即成为可以食用的美味可口的豆花面了。
文县豆花面的主要特征是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豆花面的制作,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也是一种文化态度是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油少盐甚至近乎于寡淡的味道中却让人真正能够品尝到豆类、谷类食物天然的滋味。是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十分丰富的美食世界里,豆花面更像是充满“禅味”的朴素美食,是一种真正的健康美食。
?年,文县豆花面制作被陇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阴平小曲
阴平小曲主要分布在文县城关镇,是一种牌子曲类的民间弹唱曲种,是当地悠久的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以及三国文化长期融合所产生的,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留存下来的大量民歌小曲。牵涉到生活、生产各个方面,反映的是文县人民丰富的生活和情感。
阴平小曲主要以当地方言演唱,只有唱词而无对白,其唱词通俗易懂,又有雅致的抒情特点。曲调主要以当地的采花调为主,在演唱方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齐唱。小曲演唱者手执小碗小碟等敲击节奏,身体随着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做些简单的动作。伴奏乐器主要以三弦为主。
阴平小曲曲调优美、旋律流畅、抒情叙事、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艺术个性。
?年,阴平小曲被陇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祈雨
祈雨,是文县农业生产中一直流行的一种习俗,每逢大旱时,人们就聚姐起来,经过敬神、抬老爷、晒龙王神、撵旱魃、取水等活动,说来也怪,一般就可以求得雨。
祈雨,早在中国西汉时期历史就有记载。是一种民间活动,是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中,渴望美好明天,创造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行为,它真真实实的想把“地上没有天上求”的思想变成一种理想现实!在旧时由于文县常年干旱无雨,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就烧香祷告,祈求上天使威生云、生雨救民。
?年,文县祈雨被陇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蜂汤酒酿造
蜂汤酒是文县白马忍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饮品,最早只是山民蜂农们进行制作,后来渐变为大家都很喜欢的一种酒水,加工起来耗时费力,一般不做,只有在特殊的时候才加工制作,能熟练制作的人不多,可是味道十分醇美,营养丰富。
白马人将蜂汤酒当做酒中上品,多用来当珍贵的礼物馈赠亲戚、朋友,或招待最尊贵的客人。蜂汤酒越喝越爱喝,越喝越能喝,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会让人醉。在屋中还不打紧,若到屋外一吹风就会大醉,所以白马人自己又将蜂汤酒叫做“迎风倒”。
?年,文县蜂汤酒制作被陇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
希望大家和我们一起加入
陇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队伍当中
让我们陇南这些珍贵的传统民俗文化
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图片、文字由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更多新闻
航拍陇南站,空中俯瞰全景震撼来袭!
行人横穿马路绿化带跟着遭殃
坐上“陇南号”,开启一段精彩的陇原文化之旅(二)!
监制:杨东红责任编辑:王伟毅编辑:李彤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ly/1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