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女儿乞巧,佳期如梦
女儿乞巧、佳期如梦
今天是七夕
在陇南西和、礼县一带
千百年来,因为乞巧民俗文化
七夕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内涵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诗中描写的乞巧节,在陇南西和、礼县一带流传了多年。
“乞巧”是秦人遗风
每年的农历六月最后一天晚上到七月初七,西和县、礼县一带未出嫁的姑娘们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
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牛郎织女的故事便由此产生。
不过,天上的星星如何成了织女和牵牛?有学者认为,织女的原型是秦人始祖女修,而牵牛是周人远祖叔均。传说女修善织,叔均则发明了牛耕,身处男耕女织经济结构中的古人,便以他们命名星座。所以细究起来,“乞巧”风俗其实是秦人古老遗风。
乞巧分七步
在西和、礼县人的传统习俗中,通常把心目中最尊敬的女性神灵称作“娘娘”。天上织女“年年机杼”,善织“云锦天衣”,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巧娘娘”。
巧娘娘雕塑
乞巧节围绕“巧娘娘”展开,分为七个环节。
(1)坐巧
在迎巧仪式前,每个姑娘就将自己的手袢解下,一条接一条地连成一根长头绳,祭祀跪拜,齐唱《搭桥歌》。唱罢,绳子即刻落入水中被水冲走。乞巧的第一个仪式至此完成。
(2)迎巧
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姑娘们穿上盛装,整齐列队,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蜡、纸品盘,在河边齐唱《迎巧歌》。然后,揭去“巧娘娘”头上的丝帕,一路唱着歌将“巧娘娘”请进院。此时,乞巧活动便正式拉开序幕。
(3)祭巧
祭巧,一般分集体祭巧和个人祭巧两种。从迎巧仪式开始至送巧仪式结束,整个乞巧过程中,由专人负责,在早晨、中午、晚间三个时候,都要点蜡、炷香、焚裱纸、跪拜。
(4)拜巧
拜巧,在乞巧过程中,毗邻的乞巧点之间,要开展你来我往的相互拜巧活动。如上街与下街、东关与西关、前庄与后庄、上坝与下坝、此村与彼村等等。为未婚青年寻找对象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5)娱巧
在七天八夜的乞巧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唱巧”,即娱巧,即姑娘们齐集坐巧处,从白天直至深夜,按一定的程式,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尽情地载歌载舞。
(6)卜巧
在乞巧的过程中,除举行个人“针线卜巧”外,还要在七月初七晚上,举行集体“照瓣卜巧”。即用巧芽在水中的投影图案问自己的巧拙、祸福,俗称“照花瓣”。
(7)送巧
照瓣卜巧举行后,说明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即将结束。此时,姑娘们怀着惜别的心情,抓紧送巧前仅剩的一段时间尽情唱巧。深夜,乞巧组织者很不情愿地宣布送巧仪式开始,姑娘们分站神桌两旁,齐唱《送巧歌》。
年,七夕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于年轻女性们的乞巧女儿节,仍将继续传承原生态的民间信仰,以及人们对于智慧、生活的美好愿望。
乞巧民俗文化
历史传承悠久
文化内涵丰富
下面就让小陇带你看看
当乞巧撞上七夕
看看她们是怎样过的吧
↓↓↓
王根儿:“原汁原味”传承乞巧
“我从5岁就开始参加乞巧了,中间有一段时间我们这里的乞巧活动停止了,我觉得很可惜,我就组织村里的同龄人,重新将乞巧活动办起来。”今年58岁的王根儿是礼县盐官镇新合村人,也是新合村的“巧头儿”,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练、直率。
盐官镇位于西汉水流域,是乞巧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今天我们看到盐官(古镇卤城)乞巧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这主要是因为有很多致力于传承保护乞巧文化的传承人在不懈努力,王根儿就是她们当中的一位。
时间倒流到十年前。年,王根儿就组织带领本村妇女跳舞健身并积极参加各处的演出。
因为喜欢乞巧,年,她重拾乞巧梦,组建了舞之韵舞蹈队,并在当地长辈的指导下,在每年乞巧活动的前一个月,带领村里的妇女开始排练乞巧歌舞。
年,由王根儿带头组织的第一届盐官镇乞巧民俗文化汇演成功举办,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对于她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纷纷表示:“如果没有王姐的坚持,我们就看不到这么精彩的表演了。”
又是一年乞巧时,王根儿又开始跑前跑后为第二届盐官镇乞巧民俗文化汇演忙碌着。
多年来,为了更好地展现最原汁原味的乞巧活动,她四处打听,走访了本村及邻村的老一辈乞巧女们,让她们回忆着把所有乞巧程式中的唱词唱出来,然后她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
“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88岁的王秀珍老人。我当时去请教的时候,虽然她身体不太好,但还是很有耐心地一字一句地把唱词教给了我。盐官这一带乞巧活动的唱词唱腔大多都是这位老人教唱的。”王根儿说,她还把王秀珍老人请到了排练现场,为年轻的乞巧女们指导。
“王姐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乞巧上面了,她家在盐官镇有两处铺面,生意很好,为了乞巧文艺汇演,她的店面已经关了有一阵子了,可她没有丝毫的后悔,她的精神感动了我们。”协助王根儿举办乞巧民俗文化汇演的杨八宝对记者说,没有王根儿,就没有今天盐官镇的乞巧活动,村里的乞巧女们和其他村民都非常尊敬这位能干的“巧头儿”。
“我们盐官镇的盐井文化、骡马文化、三国文化在市内外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现在对乞巧文化传承也应当重视起来。”王根儿希望在政府的扶持下,加大对原汁原味乞巧文化程式和唱词的传承与保护。
(记者罗艳见习记者李董)
乞巧,传唱美好生活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南天门快快开,把我的巧娘放出来,巧娘娘,驾云来,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8月25日(农历七月初四),细雨绵绵。伴随着一阵嘹亮而清脆的歌声,西和县长道镇西团村乞巧活动在中心广场拉开序幕。一个个满面笑容,身着盛装的乞巧女汇聚在一起,欢度一年一度属于她们的节日。
活动现场,歌声荡漾,热闹非凡。“乞巧活动,让我们村里的文化气息更加浓郁,也为村里增添了喜气。”乞巧女赵翠英说,“这几年,街道硬化了,广场修建了,村里的变化一年比一年大,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今年71岁的赵翠英为人热情大方,她乐呵呵地说,从小到大,她们一年最期盼的事便是乞巧节。即使手头再忙,大家也愿意参加乞巧,她们一起编歌词,一起编舞蹈,享受着节日的快乐。
沈芳琴是西和四中的一名音乐老师,从年开始组织举办乞巧,每一年她都很积极。“我们这支乞巧队伍叫长道中心广场乞巧队,是以新修的广场而命名的,去年8月修建成,这也是我们在广场上的第一年乞巧。”
“自从修建了广场,我们早上有了锻炼身体的地方,晚上吃完饭大伙就聚在这里跳广场舞,生活越来越美好,我们都很高兴。”乞巧女张灵活笑着说道。
“我女儿今年13岁,刚上初二,整整一个假期跟着队伍排练,衣服都跟我们一起在网上订好的,可是今年有个润六月,已经开学了,很遗憾就没有参加。”沈芳琴说。
谈及乞巧文化的传承,沈芳琴说:“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巧娘娘就是一切‘美’的化身,乞巧活动表现出了女子对‘美’的强烈渴求。因此,要从女娃娃抓起,让她们从小就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让美真正深入女儿心,让女儿梦通过乞巧得到实现,我们还要把乞巧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记者陈晓旭肖红)
张婷:昔日乞巧女今朝电商人
农历七月初五一大早,礼县祁山镇祁山村正在进行“唱巧”仪式。在“坐巧”人家,乞巧姑娘们身着鲜艳的节日服装,整齐列队,端着香盘,准备“唱巧”。人群中,记者见到了乞巧女张婷。
今年27岁的张婷供职于礼县祁山乡政府,也正是由于乞巧文化的影响,张婷自小就树立了自立自强、追求理想、奉献社会的生活理念。
参加工作后,她认识到发展电子商务很有潜力,便积极主动报名参加了市县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并组织祁山乡大学生村官和电商爱好者发展电子商务网点34个,同时,深入农户,挖掘具有祁山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扎笤帚,不仅传承了民间特色手工艺术,也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
“从小我们就跟在大人们后面听她们唱乞巧歌,在每年七月初,大人们都要参加乞巧活动,那时我们只是跟着凑热闹,后来才知道大人们在祈求智慧和幸福!”张婷笑着说道。
年3月,张婷通过努力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网店,聪慧、灵巧的张婷还依托乞巧文化,指导群众以祁山乡西汉村乞巧女祈神迎水的九眼泉命名并成功注册了祁山“九眼泉”牌纯粮陈醋,通过在网店宣传推介,深受消费者青睐。网店同时还销售祁山纯手工高粱笤帚、绣花鞋垫和花椒、核桃、苹果等农产品,目前销量较好。
谈及未来的发展,张婷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几年,我们这里的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可以说,现在咱农村人的生活不比城里人差。在今后的电商路上我要好好经营自己的网店,把当地特色产品推介出去,为祁山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做点贡献。”
(记者罗艳见习记者李董)
赵夏:大学生的乞巧梦
七月的西汉水畔,浸在一片浓浓的节庆氛围之中。在礼县永兴镇捷地村的文化广场里,参加乞巧活动的姑娘们身着红色表演服,手拿红折扇,和着悠扬婉转的曲调边唱边跳,欢乐地氛围将整个捷地村变成了花的世界、歌的海洋。
在这群美丽的乞巧姑娘中,有一位特殊的成员,她便是捷地村的大学生赵夏。
“从小我就一直跟着奶奶和妈妈参加乞巧活动”今年21岁的赵夏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从放暑假回到家,她就和村里其他的乞巧姑娘们一起为乞巧活动准备节目,排练歌舞。
赵夏回忆说,上高中时,由于学习时间紧张,有好几年她都没有参加过乞巧活动,但是每年都会抽时间去看村里的乞巧民俗文化展演。上大学后,她又重拾“梦想”,每年放暑假,恰逢乞巧,她都会迫不及待地买票赶回家,和村里的姑娘们一起参加乞巧活动。
“现在每天参加完活动我都会把现场拍摄的一些照片和视频发到我们大学的如何治了白癜风如何治疗白癜风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xc/1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