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梳理甘肃省陇南市中药产业分析

中药产业资源现状

(一)品种

陇南市中药材种类多、产量大、有特色,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地之一。据调查,陇南现有中药材资源种,其中药用植物种,药用动物种,药用矿物39种;《中国药典》收载的主要品种多种;常年收购经营的品种多种,属国家规定的珍稀濒危保护药材20种;已开发利用的多种。尤其是当归、红芪、党参、大黄、半夏、天麻等道地大宗药材,已逐步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的最佳生态区域。

目前,已形成了以宕昌县为主产区的当归种植基地,以武都区为主产区的黄(红)芪种植基地,以文县为主产区的党参种植基地,以礼县为主产区的大黄种植基地,以西和县为中心的半夏种植基地、以康县为中心的天麻种植基地。同时,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如羌活、黄芩、桔梗、秦艽、猪苓等发展迅速,并初步形成优势。

(二)种植

近年来,陇南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左右,约占全省的36%、全国的3%,种植面积在全国地级市中居前列。

年全市种植各类中药材万亩,其中大宗药材当归种植面积约9万亩,产量1.68万吨;红芪种植面积约14.5万亩,产量2.18万吨;党参种植面积23万亩,产量2.2万吨;大黄种植面积14万亩,产量2.77万吨;半夏种植面积3.4万亩,产量0.96万吨;天麻种植面积1.2万亩,产量0.30万吨。

截止年,西和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暨推介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半夏之乡”。礼县大黄、文县纹党、西和半夏、武都红芪、宕昌党参、哈达铺当归、宕昌黄芪获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礼县2万亩大黄、宕昌15万亩中药材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文县的“绿色纹党”取得绿色食品认证。

(三)加工

陇南市现有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加工企业30余家,取得GMP认证中药生产企业8家;中药制药企业2家,取得批准文号的中成药品种共78种。

龙头企业:

甘肃独一味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甘肃佛仁制药科技有限公司

甘肃宝徽实业集团植物生化有限责任公司

年全市中药工业总产值4.80亿元,增加值1.85亿元,利税1.52亿元。中药加工产品有中药饮片、中药标准提取物、中成药、中药保健品、美容化妆品等多个系列。

(四)中药材市场

区域性中药材专业市场:宕昌县哈达铺华昌药材城、武都区吉石坝大型综合交易市场,旨在打造区域性的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两市场地处兰渝铁路和兰海高速公路,国道贯穿境内。将在4年内建成集市场交易、物流服务、商流服务、客货运输、办公商住于一体的综合物流中心。

五个产地专业市场:升级文县中寨纹党专业交易市场、武都区安化红芪专业市场、礼县白河大黄专业交易市场、西和县何坝半夏专业交易市场、康县城关名贵药材专业交易市场

(五)仓储物流

陇南市已形成以礼县鑫晟源生物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两当兴源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徽县庆祥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中药材现代仓储物流企业。

(六)研发技术

陇南市依托科研单位的人才技术力量,已成功选育出红芪、纹党、大黄等新品种9个类型(品系),在中药材生产中发挥了显著增产作用。

为了保护野生珍稀频危中药材资源,开展了穿龙薯蓣等12个种类的野生家种驯化试验示范工作。陇南市已批准成立了“甘肃省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工程实验室”、“陇南市中药材研究推广中心”“陇南市中药材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药研发平台。陇南市与国内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与省农科院共同实施的项目“野生中药材植物穿龙薯蓣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及种苗扩繁”进展顺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陇南市中药材科技人员与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省中医学院、省经济作物推广站的中药领域专家共同合作,以项目建设为平台,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先后完成了“陇南红芪优良品种选育及推广”、“穿龙薯蓣高效育苗技术研究”、“猪苓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陇南板蓝根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等项目,培育了中药科技人才,增加了技术储备,奠定了科技支撑。

陇南市中药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中药材种植标准化程度较低

目前陇南市中药材种植以农户种植为主体,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中药材质量不稳定,没有形成品牌优势;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小而散,组织化程度低,集约化示范作用弱;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大量的可种植中药材的土地利用率低。

(二)中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缺乏中药产业领域高层次、复合型的新产品研发设计及产业化的领军人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中药材精深加工的探索方向和目标尚未明确,整体产业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链条短,科技附加值低,中药产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小。

(三)中药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缺乏

中药材产业领域招商引资没有较大突破,中药生产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没有培育出来对产业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中药材产业化开发能力不强,尚未形成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机制,没有培育出来知名品牌产品。

(四)中药市场和物流体系不健全

由于地理位置、交通信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陇南市中药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滞后,仓储物流设施落后,中药材大型集散中心等交易平台尚未建立,没有形成价格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市场信息不畅。

(五)中药产业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

中药材产业化开发在陇南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地位尚未确定,多渠道、社会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没有形成,再加上陇南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不大,财政收入有限,用于中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陇南中药产业投资建议

(一)打造陇南市哈达铺中药材市场和武都区中药材市场

哈达铺地处兰渝铁路、成兰铁路和兰海高速公路交汇处,国道贯穿境内。项目规划建成集仓储物流、产品展示、市场交易、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办公商住于一体大型综合中药材市场,提高陇南市中药材、中药饮片在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逐步形成全省重要的中药材物流集散地,逐步探索大宗中药材网上交易模式,构建“政府、合作社、企业、农户”四位一体的中药材资源市场联动机制,逐步形成道地中药材价格形成中心,以实现中药材产业链效益最大化。

(二)改造升级5个产地专业交易市场

在全市中药材种植较为集中的主产区,通过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以现有产地专业市场为基础,以仓储交易能力提升为目标,以“市场+企业(合作社)+仓储”为主要模式,改造升级文县中寨纹党专业交易市场、武都区安化红芪专业市场、礼县白河大黄专业交易市场、西和县何坝半夏专业交易市场、康县城关名贵药材专业交易市场等5个产地专业交易市场,改善设施设备条件,扩大仓储物流能力,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开展电子商务交易,形成设施完善、管理规范、交易高效、服务优质的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体系。

(三)建设中药产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陇南市中药产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对陇南现有的各类中药信息资源收集、加工和数字化处理,并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高度集成,建成陇南市中药资源、种植、加工、仓储、销售、质量追溯等关键环节的产业信息网络数据库与管理系统,提高全市中药信息资源共享的覆盖面,为市场主体提供全面、快捷的市场信息服务,提升陇南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发展中药电子商务,建成“全国中药材信息陇南发布中心”,加强与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的信息沟通,动态反映全国十七个中药材市场的交易价格和行情,形成汇聚全国的中药材电子信息平台。

(四)建设中药产业电子商务网络体系

积极引进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来陇南市设立分支机构,重点扶持一批优势中药材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依托宕昌哈达铺华昌国际药材物流城,通过仓储管理、金融兑付、网上交易、代码识别、快捷配送、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等系统整合,打造中药材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依托自身品牌,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开展网络零售、网上订货和洽谈签约等。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平台开展中药材销售、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实现在线交易、在线支付,使企业尽快进入电子商务市场网络体系。

(五)建立中药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培训中心

依托陇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兰州大学、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按照“小中心、大网络”的模式,建立陇南市中药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培训中心,承担全市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物流等技术引进、转化和人才培训职能。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工作。

更多精彩文章,点击下方阅读

我国中药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问题

白术的市场分析

经典名方政策分析及发展前景

四川省道地药材概述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能治愈么
白癜风怎么看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xc/238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