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陇南谣谚八
蒲向明
民间语言有它独特的能量。因其来自于平民之口,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特性,不胫而走,传述开去,形成社会信息的传播动力和公众舆论力量,不仅作用于平民的日常生活,还会作用于朝堂之上,影响国运和政权的存废。最使人感同身受的就是明弘治甲寅(年)本《三国演义》约十余处童谣,多半与天象、预兆、预言相配合,暗示人物吉凶或国家前程。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就预言了董卓趁机进京,控制中央政权后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关东诸侯联盟伐董卓,董卓放弃洛阳,移都长安等事件,不由使人体味到民间语言中智慧力量的玄奥所在。
其实,远在西周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民间谣谚的力量。《周礼·秋官·大行人》载:“七岁,屈象胥,谕言语,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行人是周王朝掌管诸侯朝会和出使邦国传达王命的官员。他在固定的时间(每隔七年、九年)召集诸侯国的有关文职官员学习语言辞令和音乐谣谚。又据西汉刘歆《与扬雄书》:“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僮谣、歌戏。”这里“三代”指虞、夏、商,“遒人”就是《周礼》中的行人。这两条史料可以前后印证,说明在远古搜集谣谚已经是个人行为,更是官方行为,而且受到高度重视,主要因素在其不可忽视的智慧力量和社会历史意义。
口头传达的谣谚,在读书识字者很少的旧时代,大都自然湮没了,只有少数偶或被用文字记载下来,显得更为可贵。漫漫历史长河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谣谚,散在各处,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宋沈括《梦溪笔谈》、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元代娄元礼《田家五行》、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元明清撰《一统志》、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均有谣谚收入。但比较而言,把它们辑录在一起,便于阅读和引用,集中感受其中智慧的力量更有意义。因此,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辑录历史谣谚的一些专书,明杨慎编《古今谚》和《古今风谣》、清初郑旭旦编《天籁集》、清末杜文澜辑《古谣谚》、民国顾颉刚编《吴歌》甲、乙集以及陈和祥编《绘图童谣人观》等等。其中以《古谣谚》最著名,所辑录的谣谚起与远古止于明末,今人张守常辑《中国近世谣谚》(北京出版社年版)由明清至现代,是对《古谣谚》的补辑及续编,有很高的社会和历史价值。这些谣言专书,在当世和后世直接影响到诗歌、散文的创作和发展,因而他们又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对于歌谣谚语史,乃至民间文学史的研究,同样有不容忽视的智慧力量!难怪培根要说:“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都可以在它的谚语中找到。”
相较而言,以地域范围搜集整理谣谚的专书就少得多。明冯梦龙编《山歌》、《桂枝儿》,搜集整理江南多首歌谣和俗曲,对我们感受明代江南谣谚的智慧力量有重要意义。清李调元编《粤风》,辑广西少数民族歌谣余首,分粤歌、瑶歌、歌、壮歌4卷,以汉字标音记录,详加注释,成为一部重要的民间文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研究资料,其蕴含的智慧力量自不待言。
离我最近的地域歌谣专书,是陇南市一中沈文辉的搜集整理本《陇南谣谚》(中国文联出版社年9月版)。该书主要包括多首歌谣(主要是儿童歌谣)、0多句谚语、多条歇后语、多条谜语以及数篇研究论文。我曾和兰州城市学院莫超教授谈到过这本书。他认为该书特点在“用陇南方言辑录了陇南这个特有地域的谣谚,保存了这方热土的语言活化石,更具有语言独特性和个性”。这一点,陇南市文联主席毛树林也说:“绝大多数都是原汁原味的陇南方言的儿童歌谣……是最能代表陇南地域文化的一种语言。”(《陇南谣谚》代序《诗意的存在》)。西北师大赵逵夫教授致信作者认为:“这本书基本照录(谣谚),保持原作之真,甚为难得。”归纳这些专家的评论,就是《陇南谣谚》有地域性、史料性、风土性和原貌性的特点。
看过《陇南谣谚》之后,我久久没有下笔。倒不是因为这本书有什么玄虚或者错讹的地方,而是其视野落在陇南民间文学的富矿上并挖掘了一些对陇南生息环境的种种认识,让我心生踌躇,生怕误评了这样一本有特色的书。
谣谚是什么?是歌谣和谚语的集合吗?从《陇南谣谚》的章目构成看,应该是这样。但民俗学中一般把歌谣作为民间口头文学,而把谚语归为民间语言,在外国谚语与民谣也是分离的。谣具有歌的特性,一般表现为韵文,其表达内容复杂,因而略长。而谚具有话的特性,多是有一定寓意的警戒语,表达内容简明,因而略短。如此看来,谣谚之间是有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异的。但《陇南谣谚》之所以将二者合称,旨定由于它们具有一定的共性,即在形式上朗朗上口,因对仗而便于传诵,在内容上多反映一种比较深刻的道理,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这是它让我重视的重要原因所在。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在此举例分析了。沈文辉显然试图将自己的思路完整地告诉人们,从而启发读者展开思考并进而找到体味陇南谣谚蕴含着智慧力量的方式。
《陇南谣谚》基本上是一种陇南民间的文学形式,它产生于陇南方言口语,而非书面语。这些由民众创作并传播的谣谚,往往是一般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泛泛地针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是比较随意表达的。该书囊括这些表达为一体,无疑还可成为一种引导公共舆论,制造流行观念,传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共用工具,散发出民间语言具备的智慧张力。从《陇南谣谚》中我们找到了陇南直观历史事件的镜子,这本书也使我们感受到了多少年来陇南民众情感的另一种宣泄,也是从这本书中我们读到了陇南社会生活及观念的种种生动细节……亘古以来,谣谚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向子孙后代传递着平民语言特有的智慧力量和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杨绛不忘《童谣大观》对她以及她女儿圆圆童年的深刻影响,就是一个力证。《陇南谣谚》肯定会对后世产生诸如此类的影响。
流传在陇南的风土谣谚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蕴藏着陇南的山川胜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特产土仪的巨大信息;它饱含着生生不息陇南人的深情厚谊;又是陇南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它的搜集和整理,《陇南谣谚》只不过是一个微渺的开启,虽然它有古今分类不清、书处记载不详、批判甄别不够等缺憾,但仅仅从已开的缝隙里所见,就足够我们惊异了。至于通过像沈文辉一样整理者的努力,使陇南谣谚的宝库真正洞开,让读者步入陇南民间语言的殿堂去体味更多智慧的力量,肯定需要假以时日,我们将拭目以待。
(蒲向明现任陇南师专中文系教授、科研外事处处长,兼任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甘肃省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天水华夏赵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甘肃高师学报》副主编、《陇南师专学报》和《陇南师专报》主编。)
——流传范围,陇南九县及其周边地区
——摘录自沈文辉《陇南谣谚》一书
沈文辉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能彻底治好吗哪里白癜风能治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xc/2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