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历史文化名镇武都城关
一、历史概述武都历史悠久。“武都”为地名,始见于《蜀王本纪》。该书乃记述历代蜀王事迹之专著,起于先王蚕丛,讫于秦灭六国一统华夏,为汉代辞赋大家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所撰,内涵“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之记述。夏、商时,武都属氐人领地;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为氐、羌杂居,系秦国西南边陲,受秦王盟友氐王节制。大秦帝国一统天下后,或有类似氐族自治之县级建制,其名不详。至“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武帝开疆拓土,中郎将郭昌灭氐王,设武都郡”(《汉书》)。“武都”由此始见于正史。纵然以是计,讫于今,“武都”一名亦有年历史!然,彼“武都”是否为此“武都”?存疑。确切之彼“武都”与此“武都”相合,或始于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年)。是年,迁武都郡于石门县(今旧城山)。此前在于何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太平真君九年,设武都镇(如今日之军区,统摄数郡军事),武都郡易名武阶郡。镇、郡同治今之旧城山。隋末,武阶郡易名为武州;唐昭宗景福元年(年),武州易名阶州。后唐长光元年(公元年),阶州州治移驻福津县(今三河镇境内),北宋雍熙二年(公元年)州治回迁旧城山。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年),州治自旧城山徙于白龙江与北峪河交汇处下游之三角洲新筑“砖城”内。始,三角洲为滩涂,地虽广,然基不固,夏秋之际,时为白龙江、北峪河冲击,建城建村均有丧命之虞。以是故,该地为农田、为桑林,却无村落。北山卯家坪(现陇南宾馆所在地)地势虽峻,然仅作卯氏阴宅,亦荒无人烟。“砖城”为知州简原辅所建,筑成于洪武五年(年)。筑城之先,于北峪河口起,延至白龙江下,另筑土石堤坝一道,以防洪水。城成之初,民惧江堤不可恃,白龙江水不可治,或为水淹,恐于入城定居。州衙移入砖城年余,旧城州民仍存疑虑,逡巡不肯下山,城内凄清荒凉。简原辅黔驴技穷,聚幕僚求策,一无所获。某日,有鹤发童颜之方士谒知州。登堂入室后,客请屏退左右,云有密事相告。简原辅延之密室,顾方士曰:“有何机密?请道来。”客谓知州曰:“徙民入城之事,不可强为,当谋于天。……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大事定成!”未几,坊间传言:“知州筑城乃奉皇命所为。洪武皇帝获悉阶州境况,遣宰相刘伯温为帝制表,诏告上天,天帝已准借白龙江洲五百年,以为阶州筑造新城之用。”州民信以为真,蜂拥下山,争抢宅基,以致周仅二里之小砖城暴满。隆庆二年(公元年),复造“土城”于砖城之西,周八里,高二丈。另建城门三座:西曰长治,东曰久安,南曰永清。州府日渐繁荣。回顾迁城旧事,民众感慨良多。而溯其历史,民间有云:“先有卯家坟,后有武都城”。与北京之“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相类。是说存东施效颦之嫌否?不论。纵然是,亦乃一段佳话。而方士所献催民入城密计之缘起与本质鲜为人知,成公元1年武都城被白龙江所淹,居民流离失所后“五百年已过,天收武都城”谣言之滥觞。殊为可悲!北门开于民国时,名曰“永安”,因应新造之“新市街”而建。至此,武都城关根基乃定。土城规制存续至公元年代。于今上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由是以降,凡余年,武都向为郡、州、署、地、市、县、区驻地。二、文化遗迹武都城关地域狭小,寸土寸金。古寺、古庙虽多,惜多被损毁,基地亦为他用。现存较古建筑,唯余中山一街。
以规制论,文庙为诸寺之冠。处土城正街之西,自寺之影壁至西城垣,计六大院,占地二十余亩,即陇南一中旧址。隍庙居隍庙街。康熙年间重建时,州宰遣专人赴北京参习故宫结构,归而效之。是故,规制虽无如文庙大,然亦涵八院,正殿、抱厦、后殿为明黄、翠绿二色之琉璃瓦顶盖,主殿侧有钟楼、鼓楼,庙墙漆之以铁锈色,一如京城故宫。隍庙系于旧址重建,原址前院千年古柏得存,入院内,行森森柏林间,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公元年后,隍庙为地方守备军常驻;年,冯玉祥集团倪玉声部入武,县长张佐澍为媚倪军、示革新,捣毁庙内塑像,仅存屋宇,移出保安团,恭请倪玉声部入驻;年,后院及北庭为国民党武都县党部办公之所。共和建国后,主体为我人民解放军武都军分区所用。年彻底拆毁,古隍庙片瓦无存,殊为可惜。此外,城内原有关帝庙、老君观、三官祠、万寿宫、喜神庙、眼明寺等,悉数遭毁。
现存者,仅清真寺,位于城西南之清真巷内。原寺毁于地震。今之寺,系光绪五年(年)县内回民集资重建,分“前寺”与“后寺”。“文革”中,前寺为红旗大队占作粮库,后寺为棉麻社工厂。均已归还,经整修,两寺合一,现系回民宗教活动之所。城之郊,有药王殿、药师殿、忠烈祠、龙兴寺、观音阁、高天寺等宗教寺观二十有零,多被损毁,劫余寥寥,不复一一赘述。与迁客骚人关联最密者,数“来凤楼”。光绪十二年(年),鉴于乾隆五十五年(年)阶州学子邢澍会试得中后,阶州八十年间无进士,安徽歙县人、阶州知州叶恩沛建“来凤楼”,期以“培植文风”。楼高二层,砖木结构,雕梁画栋,檐牙高啄,顶嵌镏金铜座一具,艳阳高悬之日,金光闪烁,其辉可耀城外十余里。楼踞州衙后之北城墙上,依北山而面龙江,居高临下。登斯楼也,凭栏送目,波光粼粼之龙江尽收眼底,炊烟袅袅之城郭历历在目。楼内有诗多首,州守叶恩沛作、邑人李西园书之《闻秋闱报捷志喜》赫然其上,其诗云: 重阳节过喜颜开,三十年中捷报来。 预卜边陬传盛事,敢云狂简我亲裁? 曾将桃李殷勤植,才得堂阶索笑回。 文运蒸蒸从此上,凤楼身价漫疑猜。
武陵人陈焕奎继阶州知州,亦留诗其上。诗曰: 何当高处复登楼,谁道他乡结胜游? 十八年来如昨日,五千里外又中秋。 荻花枫叶参差出,麦陇棠荫次第收。 指顾得闻龙虎榜,好传佳话遍遐陬。 上述诸事见《阶州直隶州续志》。惜乎此楼亦毁于“文革”间。明末,农民起义军浑天星、过天星部曾两驻阶州,闯王李自成本人亦随驻武都。为毛泽东盛赞、姚雪垠所著之历史小说《李自成》所述甚详。该书袭阶州旧称,谓之“石门”,事迹颇多。民国废帅吴佩孚于年夏入武都活动,驻清真寺内,以图东山再起。其滑稽状为后世津津乐道,成百姓笑柄。时,民国武都县教育局长刘昌煜赋诗嘲曰: 逐鹿中原欲撼天,秀才身世亦萧然。 清真寺内称威帅,丰采何曾似昔年?三、今日武都改革开放三十年,武都城关变化之巨以日新月异喻,最为恰切。而今,高速公路傍城而过,兰渝铁路亦在建设中,通车之期指日可待。四座龙江大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两条高等公路车水马龙,家家皆通衢。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日用百货琳琅满目。百姓生活蒸蒸日上,东西南北可去;民族团结四海一家,男女老少可来。人人思发展,户户谋腾飞。武都城关镇,陇南首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井繁华,参差十万人家。年虽遭“5.12”地震巨大破坏,然,有中央政府鼎力支持,举国兄弟倾情相助,灾后重建硕果累累,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更上层楼。当前,小康蓝图业已绘就,全城人民信心百倍,未来武都定可再铸辉煌!(本文图片来自武都摄影家协会)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xc/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