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22件提案省两会上立案,看看哪

一年一度的省“两会”近日正在召开,每年参会委员的提案,都是大家   一、“甘川经济区”的范围

  建议以天水、陇南、广元、绵阳四地市32个县市区为核心区域规划建设国家级经济区,核心区地域面积近8万平方公里、人口余万。以平凉、定西、汉中、巴中、阿坝五市州为次级区域,区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余万。

  二、规划“甘川经济区”具备基础条件

  天水、陇南、广元、绵阳四地市交通路网日趋健全,兰渝铁路、兰海高速、十天高速、宝成铁路、西成高铁及陇南机场、广元机场、绵阳机场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

三、“甘川经济区”定位

  一是建设区域性创新创业基地。坚持新发展理念,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全面深化改革,立足区域特点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科教文卫、金融支撑、交通建设、能源发展、市场准入、农业林业开发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打造创新创业基地。

  二是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兰渝铁路、十天高速、兰海高速及天水、陇南、广元、绵阳机场等交通线,升级完善交通网络,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

  三是建成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一体化示范区。加强甘肃四川两省四市协作,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修复体制,发展壮大环保产业,建设甘川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示范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建成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四是建设新的产业聚集区。发挥规划区生物资源多样、中药材种类多、矿产资源丰富、甘川优势互补性强的优势,建成甘川中药材生产研发、中药制剂、生物制药基地,建成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产品升级、综合利用基地。

  五是建设西北西南信息物流通道。完善已有交通物流体系,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促进物流、信息深度融合发展,建设连接西南西北的信息物流通道。

  六是建成重要的产业承接区。规划建设“甘川经济区”可以承接天水——关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圈以及成都、西安、兰州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产能,形成新的产业承接区。

  七是建设甘川旅游综合示范区。天水、陇南、广元、绵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伏羲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巴蜀文化、氐羌文化的发源、传承区。深度挖掘甘川丰富的文化、自然旅游资源,按照一体化的原则,建设完整的旅游产业带。

请求加快新建天水至陇南铁路前期工作

提案人:张昉陈静赵正林

(上滑动查看内容)

天水至陇南铁路是甘肃省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的重点项目,已纳入了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是甘肃省“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十三五”铁路发展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天水至陇南铁路具有助力脱贫攻坚、保障应急救援、融入南向通道、促进民族团结、优化资源布局等多种重要功能,对推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已编制完成《新建铁路天水至陇南线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定推荐线路为:北起陇海铁路天水站,向南经徽县、成县后转向西南接入兰渝铁路陇南西站,新建线路长公里,估算总投资亿元,计划总工期为5.5年。加快启动建设天水至陇南铁路已成为沿线广大群众共同愿望。

  恳请省上与中国铁路总公司衔接共商,尽快明确主体责任、确定投资模式、优化研究报告、下达建设计划,确保天水至陇南铁路于年开工建设。

发挥生态补偿优势

助推精准脱贫工作

提案人:张昉陈静刘玉红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陇南现有宜林荒山荒坡多万亩,适宜退耕还林的25度以上坡耕地.79万亩,适宜发展林果的山地、沙地近万亩;全市可用于发展林业的土地面积在万亩以上,为今后林业生态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由于生态补偿体系尚不完备,补偿资金筹集困难、补偿效果不明显、历史遗留问题多等系列难题尚待解决。

为此,建议省上:

  1.积极争取将25度以上适宜退耕还林的坡耕地和林缘地带的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工程。

  2.积极呼吁推动建立长江上游与中下游省市之间生态补偿基金,扩大生态补偿面、提高生态补偿标准,重点用于上游地区生态治理、污染防治等项目建设,以及生态补偿。

  3.积极争取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和项目资金,归并和规范现有生态保护补偿渠道,加大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对陇南予以倾斜。

  4.争取安排更多生态建设项目、资金和指标,将国家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和资金,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向深度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将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的一部分,用于贫困村产业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增强贫困村发展后劲。

实施全省食品安全战略

提案人:刘玉红许邦兴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食品安全关乎人民健康和生命,责任重于泰山。为实施好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形成更加有效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结合陇南市食品安全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实施基层食品药品监管能力提升工程。建议考虑辖区人口、监管对象数量等因素,按照“四有两责”(即食品药品监管有责、有岗、有人、有手段,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和检验职责)要求,根据工作需要,切实做到“专人、专职、专责”,确保乡镇食药监管所依法有效履行食品药品监管职责。

二是实施食品“四小”业态改造提升工程。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经营店、小摊点(简称“四小”)消费群体广泛,就业人群众多,是食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将“四小”改造提升工程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主要工作,设立以奖代补资金,分年度对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经营店、小摊点硬件设施进行全面改造,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三是实施餐厨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工程。目前我市许多餐厨垃圾以传统的焚烧、填埋为主,不能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建议借鉴外地经验,按照“政府主导、法制管理、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立餐厨废弃物处理厂,实行餐厨垃圾的统一收集、清运和无害化处理。

支持陇南市光伏产业发展

提案人:陈静赵正林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陇南市光热充足,光伏产业开发潜力巨大,年日照时数小时左右,光热充足,具备较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和潜力。

支持陇南市光伏产业发展建议:

  1.强化政策指导、宣传及政府示范引导,逐步开发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政府部门应做好光伏产业规划和光伏发电的宣传工作,提升各类电力用户对光伏产业的认识,大力推广屋顶光伏和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建设,优先在工业园区和工业企业屋顶进行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建设,推进智能微电网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探索相应的电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适应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的建设、运行和消费新体系。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光伏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财政部门可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扶持光伏产业发展,特别对光伏产业公共技术平台搭建、载体打造、企业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以及技术成果产业化等项目给予重点倾斜。

  3.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促进优势资源与先进技术、大资本对接。拓展招商思路,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围绕特色优势资源谋划项目,积极引进光伏电池、太阳能路灯、景观灯等系列生产项目,大力引进冬暖式反季节光伏农业、弱光性光伏农业、光伏养殖、渔光互补等农光互补产业建设项目。

4.以光伏扶贫为契机推进产业发展。开辟光伏扶贫补贴绿色通道,大力发展将光伏与农业、种植养殖、乡村旅游、休闲娱乐集合起来综合发展的农业综合体,开创集光伏电站、农业种植、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化扶贫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5.立足“”发展战略,紧盯国家能源政策方向,做好开发光伏产业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结合陇南市发展需求和实际,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做好光伏产业发展的前期开发地域调研、市场研判、招商引资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在条件成熟后立即实施,进而不断优化地区能源产业结构以实现利民惠民,助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加大对非贫困村脱贫攻坚

资金投入力度

提案人:何红梅段国强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发展没有项目资金投入,严重制约和影响非贫困村的发展,甚至在城郊一些农村尚有“灯下黑”问题,村内道路硬化、安全饮水、村级文化广场、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农家书屋等设施不健全,广大干部群众反应强烈。一是由于新一轮建档立卡重点贫困村是按一定比例来测算下达计划确定的,计划指标有限,部分本应确定为重点贫困村的非贫困村未能确定为重点贫困村。二是实行精准扶贫后,受县级财力限制,只能将大量资金倾斜到贫困村,致使非贫困村缺乏项目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急需加快扶持和发展。

  鉴于此,建议出台专门政策,加大对县区非贫困村脱贫攻坚资金投入力度,针对整县脱贫短板,集中利用有限时间,坚持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一次性补齐非建档立卡贫困村基础设施短板,夯实脱贫攻坚基础,使非贫困村与重点贫困村同步实现小康。

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力度

提案人:竹翠吴小勇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加大,出台了一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但受观念、习惯、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等因素制约,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普遍存在。

  鉴于此,建议省上下达农村环境治理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建设垃圾处理设施,推广实施垃圾分类处理,推广必要的垃圾收集装置,有效遏制农村环境污染,保障“全域无垃圾”形成长效机制,确保新农村环境优美,吸引外来游客观光旅游,促进旅游扶贫,增加群众收入。

加大对县区专业市场建设支持力度

提案人:赵正林段国强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近年来,在中央、省、市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县区抢抓机遇,采取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引进外资实施城乡市场新建、改建和升级改造工作,先后实施了城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项目和便民市场、饮食专业、畜禽交易市场、乡镇农贸市场等建设项目,县域市场基础设施面貌大幅改善。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铁路的建成通车和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县内大宗农产品批发交易的需求日益扩大,但城区现有的市场大都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设施老化,容量不足,现有市场越来越不能满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给城市管理和市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也影响了外来客商的经营热情。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无力筹措市场建设资金,采取市场化运作需要地方财政解决大量的前期费用,融资举债受政策性制约,条件还不成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县域市场功能完善和作用发挥。

  鉴于此,建议省上进一步加大对县区专业市场的扶持力度,倾斜项目和资金,帮助县区完善功能,夯实发展基础。

加大对县区自然灾害

预防治理支持力度

提案人:陈静何红梅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地质灾害项目资金投入,特别是在“5.12”地震发生后,使一些突出地质灾害隐患得到了有效治理。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制约,地质灾害隐患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鉴于此,建议省上进一步加大对县区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将县区受地质灾害威胁分散农户,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等全部纳入易地搬迁范围,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居住安全问题。

加大嘉陵江一级支流

  燕子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提案人:刘玉红竹翠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燕子河由北向南流经陇南市康县,为甘肃东南部较大出境河流,省境内长度.2km,流域总面积达平方公里以上,是长江流域嘉陵江一级支流,为康县农业、工业、生态和人民生活用水提供基础的水资源,是长江流域上游重要生态功能水源涵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秦巴山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域。

《全国生态功能规划》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明确要求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点领域和优先行动,重点保护物种资源的原生环境不受破坏、防止物种资源的丧失,要优先保护、限制开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区域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因此,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国家和省上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力度,更多地支持流域区域民生改善,进一步完善城乡和农村道路、垃圾污水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壮大地方特色经济产业,促进和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年建成小康目标。

  2.完善燕子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建设,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特殊区域和流域倾斜安排,通过控源减排、生态修复、河道疏浚、风险防控、科学研究等措施,综合治理燕子河流域生活、工业、农业等环境污染,加强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乡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水源涵养生态林、水土保持等基础工程建设,不断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建成生态和环境风险综合防控体系,始终保持长江上游重要支流良好的生态系统和水源涵养能力。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会传染吗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xc/346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