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陇南美食地图让你看着吞口水

今天小编要带你去看看咱们甘肃省陇南市的特色小吃,跟着美食地图,咱们走一圈吧!

首先呢,你要在下图中找到陇南地区,嘿嘿!

现在就让我们开始美食之旅吧!

洋芋搅团

洋芋搅团名为搅团,做法截然不同。在陇南的每个小吃街上,都可以看到卖洋芋搅团的人在吭哧吭哧地砸洋芋。砰、砰的敲击声整条街道都能听见。砸洋芋都是男人们干的活儿。女人将蒸熟的洋芋洗净、剥皮,放到砸洋芋的木槽里,男人便抡起木锤用力去砸。几十颗洋芋慢慢成为颇有粘度的一大团洋芋泥。这便是洋芋搅团了。坐到洋芋搅团的摊子前面,卖洋芋搅团的女人会麻利地用木铲舀上一碗,然后依食客喜好加上酸菜或是醋水。酸菜一定要用清油炒好,醋水里也会加上爽口的调料,此外,无论何种口味,都会加上些炒得喷香的蒜苗、韭菜或者青椒。一碗洋芋搅团吃起来绵软柔滑,香味绕口,以至于本地人都以洋芋搅团做为早餐。

简简单单的洋芋搅团,以前是农民们改顿的食物,推而广之,成为当地有名的小吃。陇南盛产洋芋,尤以武都为首。那里家家户户都喜吃洋芋。也以那儿的洋芋搅团最为有名。人们都说武都人是洋芋蛋客,便有了几分戏谑的意味。

米皮

在武都,人们的早点就是一碗米皮外加一碗酸汤,那是一天必备的食物。原料一般为用小石磨加水将米磨制成米粉浆,因为柔嫩、劲道就象上好的面条一样,故在当地称为面皮。制作时,将磨砀米粉浆平铺于竹蒸笼上蒸制。加入调料,主要是蒜汁、辣椒油、口味酸辣之中透着蒜香。该小吃主要是香在辣椒中的调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制作上下功夫。其次,大料水等香料的调制也是一碗口感舒爽的武都米皮不可或缺的。

豆花面

为武都洛塘、文县碧口、康县南部一带民间家常小吃。手工擀制白面或杂面,配以豆花子、酸菜(或加入洋芋块、丝),清香可口,经济实惠。

油茶麻花

成县人的早餐必备,有两种吃法,可干吃或者软吃,各有各的独特口感和味道“柔吃”——将麻花泡在油茶里,油茶香滑,麻花松软又不失筋道,吃上一碗,精神抖擞,觉得周身也暖和起来。而“干吃”则更彰显成县人耿直爽快的个性——将三两个麻花放于掌中,稍微用力,爽脆的麻花便随着清脆的“嘎嘣声”碎于碗中,浇上浓香的油茶,撒上油茶豆腐条和葱花等配料,趁着热乎劲儿来上一口,裹着油茶的麻花会在你的齿间铮铮作响,那种油香、面香和着嚼碎的杏仁、花生香味一同会把饥饿的感觉一扫而尽。

煎饼

做法独特,是成县人眼中的夜宵特殊美食之一,也有两种吃法,一种把搭配的菜卷着吃,一种是炒着吃,如果还没有吃过的小伙伴不妨来尝尝的,保证你有回味无穷的感觉。

牛肉小炒

成县回族美食中最具有风味的小吃之一,精选上等牛内脏的肝、肺、肚等,配料大蒜苗。红绿搭配颜色鲜艳,浓浓香味可以传遍整条街道,你要是来成县一定不要忘记品尝一叠我们这里的牛肉小炒。

江洛棒棒面

徽县江洛棒棒面好吃,且声名远播,主要在于工艺独到,配料独特而独领风骚。制面条的特殊过程,选好上等精粉,配以石碱、食盐,溶于温水中,摇均自后和面,用力抒搓待面软硬适中时,特面打成小体,再搓成一尺左右的母指粗的条子,用油布盖上软化一十时后再用。棒棒面配料中最主要的要敷豆腐丁,固为江洛豆腐采用传统手法精制而成,外皮微黄,豆腐细而硬,炒出的豆腐丁香酥味美,保持着原味,口感独特炒好豆腐,接着就制作油辣子,切好葱或蒜苗备用,待锅中水开将拦好的面体子再挫细一些后,均匀用力扯开这个坏节最主要的是握面头和用力的技术,一般人扯出的面争粗细不均匀,而扯面师傅娴熟的手艺扯出的面条粗细刚好,宜清耐嚼,筋抒可口。

面皮

是陇南著名小吃。分洗面和搅面两种;洗面柔韧、滑溜,口感舒适。做法是先调和面,用水将面浸泡一会即用手捏面,然后用箩过面浆,将麸皮与面筋分开,在将面浆粉沉淀2小时后倒掉黄水,加入少量碱水搅拌,然后倒入面箩内蒸15分钟即可。搅面柔软入味亦消化。制法是先将面粉倒入搅匀,再倒入少量碱水搅拌,直到搅为面浆即可蒸。

面皮佐料以盐、蒜泥、醋、辣椒、五香粉、芝麻酱、味精为主,多在油泼辣椒中和上大香、核桃粉、芝麻酱、胡椒粉、花椒粉等8样佐料。

两当县

浆水面

浆水面是陕西省汉中和甘肃省等地的汉族小吃,因里两当县比较近,所以这个独特美食也是本县特色小吃之一,但做法有较大差异。汉中浆水面,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丞相萧何在汉中所起,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关中的浆水面类似于酸汤面,是夏季常见小吃,浆水菜的菜多为芹菜、包菜和野菜。

浆水面是以浆水做汤汁的一种面条。浆水面广泛流行于两当、徽县、成县、西和等地,而以两当的最为考究,最为味美。它含有多种有益的酶,能清暑解热,增进食欲,为夏令佳品。三伏盛暑,食之,不仅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而且对高血压、肠胃病和泌尿病有一定的疗效。

核桃仁锅盔

核桃仁锅盔是两当、徽县流行的一种美味,将核桃仁和面柔和在一起经过自然醒发、成形、烤制,做好锅盔。刚出炉的锅盔表面有脆脆的壳,内部组织还是比较松软,咬一口香、软、脆、微甜,核桃的香和面融合在了一起,非常之诱人。

擀面皮

擀面皮是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具有筋斗、柔软、凉香、酸辣可口、四季皆宜之特点,是西北较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之一。其面皮选料精良,工艺严谨,调味讲究,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凉爽可口。如今是关中西府的重要名吃。主要以岐山擀面皮最为有名,因两当和陕西离得非常近,所以这里的擀面皮颇有陕西擀面皮的传承.

康县

菜豆腐节节

菜豆腐节节是康县和略阳县附近一种最常见的汉族特色面食,倍受当地居民的青睐。菜豆腐节节用豆浆煮开掺上浆水菜点出豆腐后,再下入节节子(当地以玉米面配白面擀制成的一种短面条),做成的一种饭食,并配蒜辣子、泡菜等小菜食用,其味酸甜可口,清香宜人。

面茶

面茶是盛行于西秦岭南麓甘肃康县和陕西略阳县一带的传统饮茶习俗,由于面茶可饮可食、老幼皆宜,这里的人们便有一年四季每天早晨以喝面茶为早点的习惯。

面茶的烧制十分考究,每天清晨,主妇们洗漱后,首先要在火膛生火备炒调料,当地称之为炒调和,即用炒勺或铁锅以清油、精盐、葱花依次炒鸡蛋、豆腐、核桃仁(切碎去皮)然后是熬小麦面粉。一般要求,鸡蛋要炒嫩、豆腐丁要炒至金黄色、核桃仁要炒脆、麦面要熬熟。炒好的调和及熬熟的麦面需置入四个容器中分别存放备用,不能混合。二是将一大一小两只专用土陶煨罐刷洗干净,在小煨罐中以清油、盐将茶叶炒熟后加水煮茶;在大煨罐中以红葱皮、花椒叶、茴香杆、生姜片为底料加水煮沸,将炒熟的麦面粉加入一勺,再将小罐内的茶水注入,用竹筷边搅边煮约五分钟后将面茶流汁滤出,盛入三寸口径的细瓷小花盅内(一般一罐只盛两盅),然后依次将备好的油锅渣、豆腐丁、核桃仁、鸡蛋等调料,置入盅内面茶中即可。这样做的面茶其味浓香可口,人人喜爱,在当地被称之为三层楼,即一盅面茶上层漂浮着鸡蛋、葱花、油锅渣,中层悬浮着核桃仁,下层沉浮着豆腐丁。

敬面茶也有讲究,一般头盅茶必须敬上宾或长辈,然后依次敬奉。

面茶因其制作工艺精湛、味美酥香,且解渴充饥,人们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以茶为点,招待客人。每逢新春佳节,亲房邻居还要互敬面茶,以示和睦和祝福。

宕昌县

鸡汤冻冻儿

宕昌县的夜市上有这样一种风味小吃,它由卤鸡汤、菠菜汁冻冻做成,鸡汤是用祖传方法加入调味品煮鸡后的鲜汤,冻冻是用淀粉加入菠菜汁在热锅中熬成糊后盛盆凉冷所得。醇厚的热鸡汤配上冻冻儿再来个卤蛋,绿、黄、白三色相间,让你看着都口水直流。

寒冷冬天的夜晚。来一碗鸡汤冻冻儿,热热乎乎地吃下去,舒坦啊!

穹锅

本县哈达铺一带的穹锅皮黄如杏,瓣白如雪,形如蘑菇,香酥宜人,远近闻名。近年来人们创做的花卷式穹锅,状似牡丹、似月季、似牵牛花,色形味俱佳,使人望而垂涎。

罐罐酒

罐罐酒,亦称黄酒。据舟曲境内近年出土的文物证明,罐罐酒始于宋代。宕昌南部的官亭、沙湾等地,人们普遍酿制罐罐酒。其酒的酿制法:将红谷、青稞、高梁等粮食煮熟后,拌以酒曲装入缸中,待发酵后将酒醅舀入煨罐,加水煮沸,插竹筒饮用。罐罐酒醇香甘美,营养高,经常饮用可强身健体。

西和县

羊肉泡

西和羊肉泡讲究的是吃纯肉,不加入任何蔬菜和粉条,多放了花椒粉,吃完之后嘴边还在不停的跑动。来西和必须吃一碗羊肉泡

锅盔

在西和有一种特色食品名叫锅盔,很受人们的欢迎。向来以闻着香、吃着酥、出门携带方便、家里久存不坏而闻名。它既是一种独特的风味食品,又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

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士兵们常年征战在外,往往因为成千上百的军卒的饭食不能按时做成,而影响到打仗。无奈之际,有一军士将面压在头盔里,放在火上烤,结果竟烙成了一个香酥可口的饼子。这种饼子边薄心厚、表面鼓起、香味异常,吃了耐饥,久存又不馊,受到了广大士卒的欢迎和赞赏。因其形状像一个头盔,故名叫“锅盔”。锅盔便以它携带方便,久存不坏的特点成为士兵们喜爱的方便食品。

锅盔以它所具有的许多独特的优点而世代相传,并延续至今。

杠子面

西和特产杠子面是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西和县的特产之一,与西和锅盔齐名,在附近县市小有名气。面条以其独特的爽滑劲道让人赞不绝口,它之所以爽滑除了有少份量的淀粉和在面里以外,还有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擀面了,说是擀面其实是用一根胳膊粗的杠子压,杠子的一头固定在墙里,人骑在另一头来压,把面压开后,再用擀面杖推擀,洒上一层粉面,折起来再擀。

  如此反复数次,直到把面压薄为止。这样压出来的面,薄如纸,韧如绸,可包扃食,可切成宽细面条,单碗下锅,调料特殊,以酸辣为主,热吃凉拌,均皆适口。杠子面也就是由此得名。当地人把杠子面当作每天必不可少的早餐,他们喜欢吃杠子面就和兰州人离不开牛肉面一样。

  杠子面主要原料为:优质小麦面粉、土豆淀粉。辅料:蒜苗、韭菜。杠子压出来的面主要做成一下几种:韭叶、细面、大宽、扁食。按冷热分为:热,砂温,冰。特点:面爽滑劲道、原料简单且风味独特。

文县

文县油醋面

文县的油醋面程序简单,面细且滑。食用方便,味道可口。因为地理位置的独特,不止其他地方的简单调味,文县油醋面调味多而好。

油茶

主要在县城偏上一带经常作为早点,因比较稀淡,一般在吃馒头的时候作为饮品。和着茶叶、核桃、鸡蛋、粉条……等多种在一起,味道独特。每日县城也会打早摊外卖。

咂杆酒

用青稞、高粱、大麦、小麦、糜子等多种粮食酿造。煮好的酒醅发酵后不淋出酒,而是将“酒醅子“装缸密封数月,饮用时挖出酒醅子装腔作势入陶罐,置火塘煨煮,饮者持“咂杆”(竹管或铜管)插入罐中吸取,解乏驱寒,提神健胃,为农村土法保健饮品。主产于武都、宕昌、文县等地。

礼县

礼县热面皮

礼县热面皮,热面皮爽滑筋道,辣味十足,为礼县最具特色的汉族名小吃之一。是将面粉制成的面皮和面筋蒸熟后,用盐、辣椒、醋等调味料搅拌,再配以时令蔬菜即可食用的一道美食。礼县热面皮,口感鲜香麻辣,面皮筋道适合各类人群食用。

大约在90年代初,礼县人试着将面皮热吃,在经历了一系列调料和蒸法的改革之后,热面皮基本定型,礼县人对热面皮的感情更甚于以前的凉面皮。

比较起来,陕西汉中的热面皮更有名,汉中人对热面皮的痴迷也和礼县人一样,只是礼县热面皮是面做的,而汉中热面皮是米做的,这恐怕也是因地制宜吧。再一看陕西的很多吃食都和礼县非常类似,联想到礼县是秦始皇的老家,说不定陕西小吃的娘家就是礼县呢。

猪油饼

礼县“猪油饼”是颇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主要产地在县城,日产约个左右。该饼以温热猪油、植物油、小麦面粉、生姜、肉桂、小茵香、草果、花椒、食盐、葱花等为原料,掺合成稠状“油面”与发酵好的“起面”按1比3的比例充分揉合压扁成厚1厘米,径直15厘米的圆饼,在鉴锅里烤5分钟即可食用。每锅8-10个,上好的饼加鸡蛋1-2个。该饼酥而不散、油而不腻,香气飘溢,脆而可口,食用方便,百吃不厌。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种地方小吃。一种地方小吃,其自身携带的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

合作投稿

-

邮箱:

qq.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白癜风早期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xc/95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