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的历史文化家底到底有多厚一条微信让

年6月10日,我国迎来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小陇了解到,自年起,国务院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遗产日”。年9月,国务院将“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凸显了国家对文化和自然遗产工作的高度重视。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小陇准备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大餐

陪你一起过节~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东接陕西,南通四川,扼陕甘川三省要冲,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是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又是我国古代西部氐、羌等民族活动的核心。

  在陇南,既有以两当兵变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还有以西和乞巧原生态习俗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及多彩的民间艺术,人文和自然景观交辉相映。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陇南独特的区位优势、悠久的历史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所孕育的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例如文县池哥昼、武都高山戏、西和乞巧节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县玉垒花灯戏、两当“号子”、康县豆坪唢呐、宕昌羌傩舞、礼县春官演唱、成县竹篮寨泥塑、徽县河池小曲等1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县土琵琶弹唱、礼县高台社火、康县霸王鞭等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县池哥昼

▲武都高山戏

▲西和乞巧节

不仅如此,今年2月7日,国家住建部、国家旅游局等七部局联合下发《关于公布第四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的通知》,陇南又有12个村进入名录。

昨日,我省公布的41处历史建筑名录,我市3处建筑进入名录。

今天就跟着小陇

细数咱大陇南的历史文化家底

一起来看看我们的一小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

其中,分别是文县池哥昼、武都高山戏、西和乞巧节。

文县池哥昼

年全国有个项目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其中甘肃21项,扩展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项,甘肃省占8项,其中包括文县白马傩舞《池哥昼》。

  “池哥昼”俗称“鬼面子”,是居住在文县铁楼藏族乡的白马人从对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传承至今的一种民族舞蹈和传统祭祖活动,也是白马人最负盛名的舞蹈。

  “池哥昼”一般由9人表演,均为男性。其中4人扮演山神,叫“池哥”;两人扮演菩萨,叫“池母”;两人扮演夫妻,叫“池玛”;还有一个10多岁的儿童扮演成“猴娃子”,又叫“池玛鄢摆”。每年春节期间,白马山寨都要表演“池哥昼”,从农历正月十三开始,正月十八结束。每天从早到晚,挨家挨户地欢跳,意在为村民除恶驱邪,祈求吉祥,整个场面古朴豪放,庄重热烈,既富有神秘气氛,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同时,也为研究古代白马氐人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活化石资料。

武都高山戏

高山戏是中国戏曲研究的活化石。年,陇南市申报的武都高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都高山戏,又名高山剧,为甘肃省独有的两大汉族特色剧种之一。"高山戏"的舞台演出程式一般分为"踩台"、"开门帘"、"打小唱"、"演故事"等,其中"演故事"是高山戏的正式内容,其它表演如"圆庄"、"上庙"、"走印"等则带有明显的祈福、娱神和自娱等性质。

  高山戏在武都等地流传了数百年,深得民众喜爱。它是古代劳动人民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是历史的见证,是当地人民的精神食粮。开展高山戏文化的研究将会给我国民俗文化、戏剧文化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挖掘、抢救、保护高山戏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西和乞巧节

西和乞巧是中国秦文化在民间传统节日习俗中的集中体现和传承。年6月,西和乞巧节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西和乞巧节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地域特点的汉族传统节日。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代,是一种集信仰、音乐、歌舞等为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西和乞巧传承悠久,礼节繁杂,此俗与秦人祖先祭祀崇拜活动有关,相沿成习,形成固定完整的乞巧仪式。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已将西和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风俗历时七天八夜,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乞巧仪式。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项)

其中包括,两当“号子”、康县锣鼓草、康县豆坪唢呐、康县木笼歌、康南毛山歌、宕昌羌傩舞、陇南高山剧、陇南影子腔、文县玉垒花灯戏、武都三仓灯戏、徽县河池小曲、礼县春官演唱、西和春官演唱、武都木雕、成县竹篮寨泥塑、礼县井盐制作、康县造纸术、武都角弓咂杆酒酿造、武都粟玉砚制作。

▲玉垒花灯戏是甘肃汉族剧种之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承载着当地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丰富完善,在表演程式上借鉴了秦腔、川剧的特点,使花灯戏从最初的秧歌剧中脱胎而出,生、旦、净、丑角色齐全,成为一种较大型的民间戏曲。

  ▲“两当号子”是两当民歌中的一个独特种类,自古拥有“陇南乐府”的称号。主要流行于嘉陵江以南深山林区的站儿巷、云屏、泰山、广金等乡镇,时至今日号子仍在林间回荡,是人们传递情感抒发胸臆的一种方式。属于甘肃省两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宕羌傩舞又名“凶猛舞”源于宕昌古老羌藏民族的宗教祭祀活动,由祭傩发展而成,是一种宗教祭祀舞蹈,属傩文化的一种,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宕昌“木家”藏族是南北朝时期宕昌羌的后裔。

中国传统村落

自年以来,我市共有16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文县石鸡坝乡哈南村。

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文县铁楼乡入贡山村、文县铁楼乡草河坝村、文县铁楼乡石门沟村案板地社。

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文县碧口镇白果村郑家社、文县铁楼乡强曲村、宕昌县狮子乡东裕村、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村、西和县兴隆乡下庙村、西和县大桥镇仇池村、礼县宽川乡火烧寨村、礼县崖城乡父坪村、徽县嘉陵镇稻坪村、徽县嘉陵镇田河村、徽县麻沿乡柴家社、徽县大河乡青泥村。

▲文县碧口镇白果村郑家社

▲宕昌县狮子乡东裕村

▲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村

▲西和县大桥镇仇池村

▲礼县宽川乡火烧寨村

▲徽县大河乡青泥村

省级历史建筑

6月9日,礼县城隍庙、礼县刘氏宅院、两当县两当兵变纪念馆3处建筑入选我省公布的历史建筑名录。

▲礼县城隍庙位于县城皇庙街,始建无考,据现有资料证实,明万历四十六年()重修,清代多次维修,民国中期扩建。占地面积约㎡,庙宇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仪门、戏楼、捲棚、正殿、后堂,一进四院。东西对称,有钟鼓楼、廊房、厢房数十间。主要建筑有三殿三楼,共14间,面积45—63平方米之间,多系硬顶木构建筑。年躯体部分进行了维修。

▲礼县刘氏宅院始建于清同治年间(-5)。当时所用建筑材料,如木材、青石条等均采自四川各地。蜀道自古艰险,当时宅院建筑用料只能靠人拉马驮来运输,宅院的建造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刘氏宅院建筑选料严格精细,施工坚实严谨,工期漫长,耗时数年方才竣工。不计成本的建筑投入,使得刘氏宅院能在多年以来数次地震、水灾、兵荒马乱等考验中依然完好保存至今。

  ▲年,由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甘肃领导发动的最早的一次武装起义“两当兵变”就发生在这里。两当兵变纪念馆围绕红军长征在两当的革命历史,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和中小学生经常组织参观学习,瞻仰革命烈士遗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陇南,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积淀

和光荣历史传统的文化名城

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陇南人

我们的历史文化家底数也数不清

这里肯定还有好多好多没提及到

对于这些欠缺小陇感到十分抱歉

恳请且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整理/记者袁媛远张霞部分来源于新华社、每日甘肃)

监制:张红霞责编:马智泉

编辑:袁媛远校审:李董

我们致力于让更多的朋友喜欢和了解陇南,如果您有任何建议、意见或更好的素材,请联系我们……

E-Mail:lnfbwx

.







































白癜风养生
北京哪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xs/34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