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超尴尬的姓氏,你的身边有吗
今天来聊聊以动物为姓氏的情况。大家可能想不到,十二生肖全是姓氏。
姓牛姓马都比较拉风,比如刚刚用天猫狂扫一千多亿,还开始玩起了太极的马师傅。
除了这几个,还有些十分稀有的动物姓氏,就比较罕见了。
狗姓:
其实百家姓里真没有狗姓,但万家姓里有。狗姓非常罕见。有些人一辈子都可能遇不到一个姓狗的。
中国人取姓有个特点,养什么姓什么。养马的姓马,养牛的姓牛。中国人有着几千年的养狗史,狗在那时就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所以在很早时,狗姓就出现了。不要说中国,就是日本也有姓狗的。你知道这个日本姓狗的——前日本首相犬养毅。
年,相对温和的犬养毅被一伙军国法西斯分子开枪打死。从此,日本也没有力量牵制法西斯,进而引发侵华战争。“犬养”,在中国就是狗姓。
中国古代对狗印象不好,狗的成语,没一个是褒义的。什么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屁不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所以,虽然有姓狗的,在汉朝就是个极罕见的姓了。翻遍英汉大词典,也只发现一个叫狗未央的人。干啥的,不清楚。
又过了几百年,到了马姓(司马)统治的西晋,有一个人叫狗剑,这名多霸气。
到了唐宋,已经很少有姓狗的了。但有一个特例,你知道五代十国有个大汉奸石敬瑭吧。他认比自己小11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当干爹,引来契丹兵灭了后唐,建立后晋。为报答干爹,石敬瑭把雾霾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导致中原无险无守,堪称罪大恶极。当时有大臣反对他当儿皇帝,石敬瑭大怒,把这个大臣给改成了“狗”姓,让世人笑骂。
而在当时,还有一个“狗”姓,就是“苟”。苟字的意思是“只要……”,比如“苟利社稷”、“苟富贵、勿相忘”。苟姓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了,和狗姓同时存在。苟姓比狗姓就多了不少,现在全国有33万人姓苟,排名姓氏第位。还是石敬瑭,因为他名字带个“敬
”字,为了避讳,所有姓敬的人都必须改姓,就近改成了“苟”。
现在狗姓的分布极少,主要是河南平顶山的郏县,周口,以及山西长治个别地方有狗姓。此外,还有些少数民族也有狗姓。
就是有狗姓的,也开始改姓了,民政局也同意,狗姓人可以改成敬姓,这应该是先从狗改成苟,还加为文字偏旁,成为敬姓。
最后,说点题外话,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驯化狗的呢?
前面我们说了中国人驯化猪很早,但猪的肉在宋朝以前还不是很好吃,因为不懂阉割术,猪肉有骚味。到了宋代,因为养殖业的进步,猪肉才进入上流社会,据说,苏东坡是第一个发掘猪肉美味的名人。
所以猪肉以前不如牛羊马,所以牛马羊三姓多,猪姓不多。
而狗经的驯化比猪还要早。中国曾经在河北省徐水县发现上万年历史的狗骨。这应该是最早的中国田园犬出土了。
还有河南也有发现十多条狗埋在一起的情况,跟人类的遗物在一起。说明狗已经被驯化了。
在世界范围内,狗也是最早被驯化的动物。为什么呢?
因为狗最有灵性。曾经有动物学家作实验,把狐狸、貉、狼等犬科动物放到一起圈养,结果发现,最先认主的就是狼。养了一段时间,狼看到人就不会狂叫了。说明这已经是滴血认主了。
狗就是狼驯化过来的。
狗在人类的生活中,意义很重大,可以放羊,可以看家,可以保护人类。猪可能是人类定居之后,才开始驯化的动物,是做为战略脂肪储备来驯化的。而狗是人类还在采集阶段就驯化的动物。猪驯化就是为了吃。而狗,驯化应该是为了护卫,是人跟动物第一种建立伙伴关系的动物。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吃狗肉也是有传统的,有说法的。
观察狗在世界各地的地位也可以发现,在后面,狗在中国成为了一种食物来源,而在其它地方(韩国除外,韩国还要吃狗肉申遗,广西玉林的同胞肯定不同意的),很多国家依然是不吃狗肉的。
这是为什么呢?可能跟中国人特别能吃有关吧,要不,怎么叫舌尖上的中国呢?
猫姓:
这个姓氏有两个来源。
第一个源自上古时期的蚩尤部落三苗后裔,属于以官职称谓变音为氏。明朝学者郎瑛曾经考据过这个姓氏,在他所撰写的《七修类稿·卷一·天地类·三苗三楚三河》中记载:“三苗,固尧时四夷之地,在今日则中国也,乃湖广江、鄂、岳之三州,故今三州人多猫姓,是其遗种。”
三苗,是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南方氏族部落集团,又称“三毛”、“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分布在“江”、“淮”、“荆”(今湖南北部)和右彭蠡(今江西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略当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一带。梁启超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时期称“三苗”,春秋时期称“蛮”。学者们一般多认为,三苗与今苗、瑶民族有渊源关系。
明朝时期,湖广的江州(今江西九江)、鄂州(今湖北鄂州)、岳州(今湖南岳阳)三地,其民多有姓猫之氏,猫氏族人就是三苗的后裔,为取合“三苗”之笔划为“猫”,称猫氏。
鸡姓:
鸡姓的来源也有几个说法,最早的说法是周朝时有春官之属有鸡人之官,掌供鸡牲,办其物,大祭祀时夜呼旦以警起百官,其后代以此为姓。这个就是以官职为姓的一个例子,和司马,司空等是一样的。这个姓氏有记载的是明代的鸡鸣时,当时做到了陕西苑马寺监正。鸡鸣时,这个名字起的也是和姓氏本身很合拍。
还有一个起源是少数民族的姓氏,西夏时吐蕃的一个分支,青唐羌的族姓,当时青唐羌的首领名叫鸡罗明。另外,在壮族和白族里也都有这姓鸡的人。
另一说是鸡姓田、布、老并列广东省佛山的土著四大姓氏,三国时代越族走海路到佛山垦荒,因环境恶劣,姓鸡以许愿过丰足生活。
台湾省也有鸡姓,近代著名的人物叫鸡启贤,他说听长辈提及姓氏由来,因祖先得罪朝廷,南迁隐姓避祸,见树下鸡群引发灵感。
不过,据说独特的姓氏给鸡姓人带来了很多生活上的不便,越来越多的鸡姓人都想改掉这个姓氏,由于改名字手续比较繁琐,鸡姓人为改姓采取了“从娃娃抓起”的办法,鸡姓人家新生的孩子,几乎都不再姓鸡而是改为“奚”。可能再过几十年,鸡姓的人家就会彻底消失了。
聊完尴尬的姓,我们再聊聊中国一个怪省:这个省,面积不大,但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四区都沾边。
这就是甘肃省。
说到甘肃,外地人第一反应,这不就是兰州拉面那个省吗?说个小知识,兰州拉面实际上是青海化隆人开的,在兰州你吃不到兰州拉面,只有兰州牛肉面。
很多人都说,甘肃是中国最狭长的省(内蒙古笑而不语,没错,俺是自治区,不是省)。
甘肃省面积45万平方公里,比38万的云南大一圈。可看地图,总感觉甘肃要比云南小。谁让你甘肃的身段这么妖娆呢。看地图形状,甘肃像一只面朝下的狐狸(啥哺乳动物都行),敦煌那一大段是头,中间细细的是腰,兰州那块是屁股,临夏是脚,庆阳和平凉是狐狸的尾巴。
说甘肃是北方省、西北省,看地图就知道了,可以理解。
甘肃怎么会是南方省呢?还真是。甘肃最南端有个陇南市,他是甘肃唯一有长江流域的地区。
陇南是完全的南方气候生态,崇山峻岭,茂密的森林,湍急的河流。对了,陇南还有野生大熊猫,想不到吧。至于说甘肃是青藏地区的省,因为甘肃西南部有个甘南藏族自治州,这里本就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以藏族为主。
甘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形状,有什么说法没有?
甘肃狭长,主要是因为中间这段太细了,也就是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为什么这么细,很简单啊。请看地图,河西走廊的东北,是沙漠和蒙古高原,而河西走廊的西南,则是青藏高原。
也就是说,河西走廊是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历代在这里设行政区划,都要考虑到这一点。不算元朝和清朝,中原政权一般都没有占领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只能在狭长的河西走廊设省了。
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非常荒凉,无法开发,而河西走廊有雪水滋润,适合农业开发,这里就成了汉人的乐土。中原政权为了保住最窄处只有几十公里的河西走廊,要派重兵驻守,河西走廊就成了中原政权在西北的最重要一块地盘。比如说唐朝吧。唐朝和西域欧洲交往,肯定不能走青藏高原啊,蒙古高原也远。
最近的就是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核心要塞。宋朝就是因为丢了河西走廊,从而断绝了和西域的联系。等到元朝和清朝统一时,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都不再是威胁了,但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已经成熟,就没有必要改变甘肃的政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个样子。
在清朝末年,甘肃曾经改变过形状,是个“大胖子”形状。乾隆平定西域叛乱,把西域很多地方划归甘肃省来管。
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又把新疆划归甘肃。新疆建省的名字,就叫甘肃新疆。而现在的宁夏,当时也在甘肃的怀抱里,还有青海东部一部分,内蒙古最西一部分。
后来,西北局势稳定,各省区就离开了甘肃,原先多万平方公里的地盘,骤减至45万平方公里。
甘肃在近代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现在也重要。是中国内地与中亚、西亚、欧洲陆路联系的最快捷通道,也是去新疆的重要通道。而且,甘肃正好处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含青海这个以藏族这主的省)三大自治区的衔接点上,战略地位有多重要,你自己去想。
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甘肃的经济并不是很强。年,甘肃省的GDP为亿元,全国31个省区,甘肃排27位。排在甘肃身后的,除了面积小的海南,就是西北三兄弟宁夏、青海、西藏。甘肃不靠海不靠边(和外蒙的几十公里边界没有经济意义),土地相对贫瘠,发展农业和工业,都不具备先天优势。
怎么发展?其实就要是两点。一是发展交通,让甘肃变成中国与西方陆路交通的重要驿站。美国在海上封锁中国,中国走海路太危险,走陆路最安全。经济发达的内地去欧洲,甘肃是必经之地,收点“过路费”也能发财。二,甘肃是个历史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的省,
天水麦积山石窟,嘉峪关、敦煌莫高窟、月牙泉、祁连山、甘南,都是名牌旅游产品。
随着国家对新疆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甘肃“蹭wifi”的机会自然会越来越多(甘肃本身也受国家重视)。比如,去新疆旅游是个热点,可你要坐火车去,总是要路过甘肃的……
说过甘肃,我们再聊一个奇葩的省。这个省的人,在家是条虫,出国就化龙。
这个省就是福建省。
说起福建,在全国存在感并不足,尤其跟沿海省份地位不相称。要知道,福建的海洋贸易比广东要早,但福建现在的经济却被广东拉远。
年拼GDP,广东全国第1,亿元;浙江全国第4,亿元。而做为东南沿海三省(暂不算台湾)之一,福建只排在10位,元。这个数字,不及内陆的河南、四川、湖南。而排在福建之后的,竟是两个面积只是地级市规模的直辖市上海和北京,福建难免不尴尬。
而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福建排名也只有全国第7位,人均年元,也低于广东()和浙江(47)。外地人一说福建,第一个想到的,可能也是唯一想到的,就是厦门的鼓浪屿了。
福建的地理位置太优势,对面就是台湾岛,距离日本韩国都不远。按说,这样的地缘优势,怎么也不至于衰落成这样子。可以说,在国内的沿海省市中(包括港澳台),福建的存在感是最低的。甚至提到台湾时,也不定一提到福建。
可以说,福建是放大版的汕头。汕头做为第一批经济特区,现在全国排名竟然只有第位,GDP为亿元,只是深圳的十分之一。
在国内,你可能感觉不到福建人的强大存在。那么,你可去海外感受一下。
福建人在海外很牛吗?
先看个数据。年,福建省人口是万,可籍贯在福建的,目前在海外定居的,有多少人?万人!也就是说,所有福建人中,海外华侨就占了近三分之一!
有人可能不屑地说:人多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到国外刷盘子的。
没错,很多福建人确实在海外刷过盘子。但问题在于,他们早年刷过盘子,现在多是商界大佬!
福建的海外牛人太多了,说几个。
印度尼西亚:林绍良、黄惠祥兄弟,蔡道行兄弟、黄奕聪、陈江和,陈大江、郑年锦、
菲律宾:陈江和,施至成,李清泉、吴奕辉、陈觉中、郑少坚
新加坡:黄廷芳、邱德拔、郭令明,李光前,林荣福(西甲瓦伦西亚队老板)
马来西亚:胡子春,郭鹤年、郑福成、林国泰
缅甸:胡文虎
东南亚四国印马新菲中,他们的首富,无一例外,全是福建人。
比如黄奕聪,7岁时跟着母亲离开泉州,去印尼望加锡寻找父亲。黄奕聪最早从一些商铺买些面包饼干叫卖,混俩饭钱。日本战败后,黄奕聪做椰干生意,几年就成了印尼著名的椰干商人。
五十年代,黄奕聪开始做黄金生意,成立金光公司。做大黄金生意后,黄奕聪又改做食用油生意,又参与造纸业。更牛的是,黄奕聪还接下了印尼国际银行,把这家银行发展成印尼最大的银行之一。年,黄奕聪家族是印尼首富,家产亿美元。年,黄家降为第二位,但家产依然有70亿美元。
说个年轻点的。祖籍莆田的陈江和。
年生于印尼。家里很穷,陈江和上不起学,出来打零工。
最早,陈江和做点零件生意,勉强糊口。后来,陈江和承包了一处天然气管道工程,可没想到计算有误,差点砸了生意。陈江和不慌张,找到专家查找原因,终于完成工程,赚到大钱。
到了八十年代,陈江和已是印尼的大富豪了,轻松拿出一亿美元做纸浆生意。当时的1亿美元,你算算现在值多少。
现在的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总资产80亿美元,横跨造纸,化工,油田、煤矿、港口、地产赚大钱的行业,仅员工就有5万多人。
菲律宾的福建籍富豪陈永栽也是白手起家的典型。
4岁跟着母亲去了菲律宾马尼拉,11岁就当烟厂童工,受尽了苦。年,31岁的陈永栽和几个朋友在一家破房子晨,成立了福川烟厂。
经过厂房设备被台风摧毁的打击后,陈永栽从欧美引进一流的现代化卷烟生产线,发了大财。现在的福川烟厂,已把菲律宾七成的香烟市场打了下来。陈永栽也是跨界大王,做地产,航空、啤酒,收购了菲律宾联盟银行,现在已是菲律宾八大银行之一。
陈永栽是菲律宾首富,总资产16亿美元。要知道,菲律宾的人均GDP,只有0美元。
年,胡润有个全球名华人富豪排行榜,其中福建籍的就有31人。而在香港所有的上市公司中,老板是福建人的,占了三分之一。在泰国,前20家大企业中,有13家是属于福建人的。柬埔寨的GDP,有64%是由福建人创造的。
泰国老国王普密蓬曾经评价过福建人:他们是东方的犹太人!
海外的福建人为什么这么多?和历史有关。早在唐宋时,就有大量福建人利用地理优势闯南洋。鸦片战争后,太平军残部中有很多福建人,避难到了东南亚。之后列强又在与东南亚邻近的福建掠夺劳动力,大量闽人下南洋。再加上军阀混战,每年都有数万福建人到海外谋生。
福建人话不多,务实,埋头苦干。加上福建人的聪明和智慧,在异国他乡,凭自己的努力,打下一片江山。
看了这些,你说福建人厉不厉害?
接下来,再聊聊黄河。
最近有一个消息引人
长沙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权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xw/2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