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看陇南油橄榄与电商
“它不仅绿化了山川,还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之树,承载着几十万百姓对新生活的希望。”因为一种独特树种的推广,近些年来,甘肃陇南的大山明显绿了,农民也逐渐富起来了。
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从阿尔巴尼亚引进油橄榄,上世纪70年代陇南试种成功,年陇南武都区油橄榄种植遍及全区。“油橄榄绿化了陇南的大好山川,更填充了农民的钱袋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树’。”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说。
生长环境优越,油橄榄成致富树
在陇南的大山里,44岁的朱玉忠是最早尝到油橄榄树甜头的农民。
10年前,朱玉忠响应政府号召,将原来种小麦、苞谷、马铃薯的山坡地全部改种了油橄榄,海拔超过米的山地则种上了花椒。他是全村最早种植橄榄树的农民。
自种植到挂果的8年里,每亩橄榄树能享受政府提供的每年元的补贴。去年,朱玉忠家的4亩油橄榄树共采摘鲜果1吨多,当地油橄榄加工企业以一公斤6元的价格上门来收,光油橄榄他就挣了多元。
“油橄榄不打农药,采摘也比花椒省力。”在朱玉忠看来,油橄榄好料理,节省下来的时间就能外出打工,“种田务工两不误”。
以前种粮食,得按时浇水、除草、打药,全家人一年四季都绑在山里;如今,种了油橄榄,朱玉忠老两口就能照看好,儿子就“解放”出来,在外打工一年能多挣两万多元。
这两年,朱玉忠将原来的土房子全部拆掉,重修了一院砖瓦房。“政府给了两万元,无息贷款3万元,剩下的都自己掏了。”如今,除了看护好橄榄园,他就抱着两岁大的孙子,享受着天伦之乐。
在朱玉忠所在的陇南市武都区汉王镇朱能村,如今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油橄榄。“全村户人,种了多亩油橄榄树,在挂果前,还给补贴哩!”村主任巩顺林说,油橄榄加上花椒、务工,朱能村每户年均收入两万多元,很多人家都已盖了新房,有些家里还买了小汽车。
油橄榄树是古老的树种,原产小亚细亚,后引种到地中海沿岸,中国也有8个省份种植,其中,以甘肃陇南种植规模最大。
地处白龙江河谷以西,青藏高原东缘,陇南自然环境优越,境内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优质水资源保护区。白龙江河谷把南方暖湿气流送往武都腹地,陇南山谷春早冬短,是优质橄榄油的绝佳产区。
理化数据显示,陇南所产橄榄油单不饱合脂肪酸等有益人体健康成分含量高,多项指标在同行业具有明显优势,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龙头企业带动,油橄榄成富民产业
在武都区,发展油橄榄产业,与一家两代人的创业经历密不可分。
年,李慧和丈夫辞职下海创业。开始,夫妻俩做医疗器械、矿产等生意,积累了一些资金后,决定“要做一些有长效的生意,既能改变当地生态环境,又有经济效益”。
从年起,李慧召集了一班人马,进驻佛堂沟,开始在荒山上种油橄榄树。“没有水,就打井修渠;没有电,就从沟外拉线通电……”10多年里,李慧硬是在荒山上成功种植了数千亩油橄榄,被授予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绿化十大“女状元”等称号。
在上世纪90年代,武都区油橄榄加工技术还很薄弱。“当时只有一个小厂子,用的是最古老的榨油机,一天榨不了1吨油。”随着油橄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有的加工能力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李慧想到了自己办加工厂,扩大生产规模。年,她引进进口油橄榄加工设备。与此同时,随着油橄榄经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日渐显现,在武都区,很多农民都开始种植油橄榄。
进入新世纪,武都区政府在退耕还林中积极引导山区农民种植油橄榄,全区油橄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加工需求也在增长。从年到年,李慧又从德国引进两套先进的加工设备,日榨油橄榄鲜果达到吨;去年,从法国引进生产线,日榨油橄榄鲜果达到吨。
年以来,学法律出身的女儿刘玉红开始全面加入李慧的油橄榄事业。这些年,刘玉红致力于规范生产加工的过程,进一步提高了陇南油橄榄品质;与此同时,投入精力进行油橄榄产品市场推广。
受益于李慧等一批油橄榄产业先行者的带动,武都区农民的橄榄鲜果都能卖个好价钱。近年来,武都种植油橄榄的农民越来越多,全区13个乡镇,75个行政村,有14.5万农民种上了油橄榄,种植面积达36.2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61%,鲜果出产2.3万吨,占全国的91%,出油达吨,占全国93%。武都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橄榄之都”。
情系万千农民,橄榄产业需创市场开销路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全国有4万吨的橄榄油需求,武都区作为国内主产区,产量只有0多吨,国内大部分橄榄油都从国外进口,陇南橄榄油市场空间很大。
武都区外纳镇党委书记刘维绪一本橄榄账算得很清楚。“自从退耕还林种橄榄树以来,农民增收很明显。”他说,如果能确保水肥,及时加以修剪,橄榄树的收成就有保障,且和传统的农作物相比,橄榄果价格高,农民受益明显。
外纳镇一边加大推广力度,引导农民种植橄榄树,绿化荒山;同时,面对山地缺水的实际困难,积极协调水利部门和橄榄加工企业,加大外纳山区灌溉扶贫工程建设。去年以来,外纳镇4个村建成了水利提灌工程,从白龙江流域提灌米,农民可以实现现提现灌。
在外纳镇崖角村都路坡社,农民赵志存种了5亩橄榄树,去年产了两吨鲜果,收入1万多元。自从10年前种橄榄树以来,赵志存看着昔日光秃秃的山坡一天天绿了起来,同时,自己的钱包也一年比一年鼓起来了。“现在(种橄榄树)比以前种庄稼好10倍。”他高兴地说。
去年崖角村修成了提灌设备,赵志存感慨万千。上世纪70年代修的水渠至今还在滋养着村民,但这些年农业用水增加,正当大伙儿为橄榄树的灌溉发愁的时候,今春就能用上提灌来的水。“今年的收成肯定比今年好,我们很有信心。”他高兴地说。
以往,武都橄榄油的销售主要集中在陇南及甘肃省,油橄榄加工企业产品销售基本不存在问题。但随着近年来橄榄树的大量种植,橄榄油产量不断增长,陇南市及甘肃省内已难以完全消化产量。
“很多人不知道国内还有油橄榄,更不清楚陇南的油橄榄品质如此之好,(油橄榄)的确是个好东西,但也存在‘身在深闺人不知’的问题。”油橄榄牵涉千家万户,事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同时,国内油橄榄市场占有率低,消费者知晓率不高。在刘玉红看来,这是压力也是动力。
“尽量降低成本,促进橄榄系列产品的多样化和市场的群众化。”李慧认为,陇南油橄榄亟待转型升级,开拓更大的市场。为此,当地政府和企业已行动了起来,去年9月,武都区政府组织相关企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展了油橄榄相关产品的推介会,面向全国推介陇南油橄榄;同时,油橄榄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将通过电子商务等渠道,开拓多渠道经销格局。在刘玉红的努力下,目前,除了陇南本地,在兰州、北京等地,都有了陇南橄榄系列产品的销售网点。
“酒香也怕巷子深,武都自然条件优越,是油橄榄生长的最佳区域,油橄榄系列产品品质高,陇南油橄榄要走出陇南、走出甘肃,让更多的消费者享用中国自己的优质橄榄油,也真正让更多的农民受益,尽早脱贫致富。”武都区委副书记张书怀说。
(来源于中国青年报记者马富春兰天鸣)
陇南电商:一场西部农村观念之变青年创业者正在包装即将派送的苹果。
岁末年初,甘肃省陇南市礼县永兴镇的一条乡村公路旁,26岁的张翔和他的团队成员正聚集在小店里,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屋里淘宝客服“叮咚!叮咚!”的提示音此起彼伏。
一墙之隔,张翔的叔叔正忙着调度卡车,向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发送苹果,“今年苹果卖不上价,生意越来越不好做”。
同样是卖苹果,两代人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这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只要能用好互联网,都能致富。”张翔说。
这两年,一批走出去的陇南青年回到了家乡。他们响应政府号召,开辟“互联网+农业”新天地,苹果、核桃、土蜂蜜等农特产品网上销售红红火火。务了半辈子农的“果一代”面对扑面而来的互联网大潮,在疑惑中接触,在尝试中学习,在探索中续写电商致富的新篇章。
因为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农村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陇南这个贫困面大、程度深、人口多,扶贫难度大的扶贫重点地区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因电商扶贫效益明显,陇南荣获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而在陇南乡村,日益壮大的农村电商充实了农民的钱袋子,更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农村观念之变。
就业观:西部乡村也有大舞台
在地理位置上,陇南距兰州、成都、西安等邻近的大城市都在多公里以上,有近一天的车程。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当地年轻人都是想办法要走出去,“出去才有希望”。
高中毕业后,礼县永兴镇青年张翔考取了上海的大学。“上海是大城市,机会多,世面大,有闯头。”在张翔和同龄人的心中,能到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闯荡,才算有真本事。可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了一年多,年3月,张翔还是选择回到故乡,在小山村里开了一家苹果网店。张翔的父辈是村里小有名气的果农,曾把苹果卖到北上广的大型水果市场。可在张翔看来,在互联网经济迅猛崛起的当下,要做大做强苹果经销,必须要开拓电商市场,改造升级传统苹果经营模式。
搭建自己的电商平台,要做的事很多,张翔感到人手不足。为此,他专门去了趟上海,找到了曾经的同学王辉,希望他能成为自己的合伙人。令他意外的是,了解了陇南电商发展的情况及张翔的思路后,来自安徽的王辉并没有犹豫,不仅决定辞职,还带上了另一名老乡一起奔向陇南礼县农村。
为了让物流更便捷,3个年轻人决定直接把网店开在临近村子的公路旁。走出店门,公路对面就是一大片开阔的苹果地,苹果网店一旁就是父辈经营了多年的的苹果采购点。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父辈们在全国各地贩苹果,曾经红火过好几年,为了扩大规模,张翔一家人在村里较早建成了冷藏库,一年四季都销售新鲜的礼县苹果。可如今,“果一代”的生意也并不好做。
在张翔家的采购点,本该忙碌的腊月,今年前来拉苹果的车却并不多。“近几年来,收苹果的少了,批发的人也总压价,有些苹果没人要,最后只能几毛钱一斤进果汁厂。”张翔的叔叔说。
自从张翔回来后,在同一个院落,却有另一番景象。去年9月网店开张,经过3个多月的摸索,张翔的苹果网店已经成交了5万单,实现销售额多万元。父辈卖两元多一斤的苹果,张翔通过网络有时能卖到6元多一斤。
“才3个月就有这样的业绩,这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张翔和小伙伴们踌躇满志,今年打算创立自己的品牌,在各电商平台全面推进,同时要创新营销方法,要让礼县苹果走进更多人家的餐桌。
在陇南,刷“微博”、开“”、开淘宝店营销农特产品,如今已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当地更是把新媒体营销作为创业的“助推器”,运用全市多个政务微博、个政务公众平台、家政务网站和众多个人微博组成了宣传推介陇南名优产品的微媒体矩阵。
“以前一斤只卖到3元左右的苹果,现在通过电子商务网上销售,一箱10斤可以卖到70元,一天能销售1万多箱,并且外地客商压价收购苹果的现象也没有了。”礼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主任石健英说,自从有了电商平台,当地的农特产品才真正得以物有所值。
这两年,像张翔这样,很多在外发展的陇南青年陆续返回故里,进军“互联网+农业”;不少大学生村官、未就业大学生也纷纷带头开办起了网店。在陇南,个贫困村都有了自己网店,帮助贫困户销售农特产品、代购生产生活资料。
张翔说,以前农村考出去的大学生都要么到大城市谋发展,要么努力考公务员,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开网店,订单一天比一天多,每天都有新进展、新想法,“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会回到家乡,在电商事业中展现人生价值”。
事业观:从“小富即安”到“放眼全国”
康维起想把自己的企业做成全国最大的蔬果电商品牌。可他清楚地记得,在陇南做电商的头两个月,他只卖出了两箱蔬果。
“停下来,我就当这几万块钱打了水漂。”起步两个月后,父亲扔下了一句话。
起初,在父亲眼里,电商务虚,丢了“正道”,催促他去做水果外贸。刚从部队复员回来的康维起十分固执,“我觉得,别人能把这个做这么多年,我们也可以做到”。
年,陇南礼县苹果“大滞销”,这让康维起转危为机。当地政府发起“爱心苹果”网上义卖活动,为果农挽回了损失。而“爱心苹果”的网店就设在康维起那儿。“第一天买了0箱,我乐坏了;第二天卖了0箱,我话都说不出了,第三天卖了1万箱,包括我爸,都傻眼了。”
从那以后,父亲的观念也开始转变,全力支持康维起。康维起成立了18人的电商团队,去年“双11”当天,康维起网上苹果销售额就达到了万元。近半年的时间里,他的团队实现了万元的销售额。
“单卖苹果不成,一定要让苹果有文化。”康维起卖出的苹果都会用精美的纸壳包装,并附赠一个纸袋,上面写着“这厢有礼了”。“一方面代表我们礼县的特色,一方面体现作为礼品的文化和诚意。”他说。
初生牛犊不怕虎。康维起并不满足做全县的“苹果状元”,而是希望能和全国的农产品电商巨头“一决高下”。下一步,他打算把店铺搬到陕西去,“在陕西,物流成本能够进一步降下来,我们能把这部分利让给消费者,增强竞争力”。
在康维起看来,做电商要学会变与不变,“市场随时在变,一定要适应,但都不能离开互联网和互联网思维”。在他的带动示范下,曾经对电商不屑一顾的水果贩卖大户,也开始纷纷转型升级经销平台,拉起自己的电商团队。
“这里头啥都可以卖,除了卖苹果,还可以卖核桃,卖蜂蜜,甚至土鸡蛋都能卖出去。”
康维起和礼县新一代果农们的互联网事业,每走一步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支持电商创业,陇南成立了西北首个地市级淘宝“特色中国·陇南馆”,引导传统企业加快建设网货供应平台、物流中心;陇南启动建设了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和农产品交易中心;还支持通讯企业加大网络建设力度,扶持物流企业在贫困乡村设立快递代办点多个。
现任陇南市委副秘书长潘喆曾担任礼县主管电商的副县长,因帮果农在网上卖苹果,他被称为“苹果县长”。他认为,互联网不仅能帮助农民致富,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打破了思想的束缚,通过政府引导,陇南电商创业势头良好,农民使用互联网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这帮助大山里的农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扶贫观:从输血到造血,精准扶贫成效显
几千公里之外,江西、江苏、浙江等地的消费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所购的水果来自遥远的甘肃陇南的乡村;他们更想不到,卖家是一位身体残疾的青年。
16岁那年,因为一场突发事故,何建峰截掉了左腿。“当时我就觉得自己废了。”事后,何建峰把自己锁在家里不出门。在亲朋的和鼓励下,他才开始慢慢振作起来。
去年,县上组织的一次电商交流会为他打开了一扇门。“当时很多人都在会上打瞌睡,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个花架子,中看不中用。”而在何建峰眼里,就自己的身体状况而言,如果坐在家、上着网就能把钱赚了,的确再好不过。
了解到何建峰的想法,当地政府支持了他一台电脑,并请他参加了几次电商培训。很快,在自己家一个8平方米的仓库里,何建峰开始创业。年9月到现在,他已经售出了将近27吨苹果,最高的一天卖出了30箱。如今,全家人都帮着他做电商。
何建峰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公司虽然只是一间小小的石头房,他还是信心满满地盘算着进一步拓展业务。“做电商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活,美工,淘宝搜索引擎优化,都要尽快学习掌握。”深感要学的东西很多,每次电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前来考察,何建峰只关心近期有什么培训。
在陇南礼县,31岁的石桥镇残联职工张攒劲也是一名残疾人,同样在电商领域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自幼身患重度脑瘫,说话不清、走路瘸拐、双手颤抖,但张攒劲身残志坚,克服身体不便等困难,刻苦学习网络和电商知识,在自己发展电商的同时,还组织5名残疾人成立了“攒劲电商助残团队”。
张攒劲和团队先后发起了花椒、核桃、苹果等三期众筹项目,实现销售额近70万元,带动了20余户残疾人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还为一名残疾儿童资助了3万元康复治疗费用。
年10月,张攒劲参加了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残疾人精准扶贫分论坛并作了交流发言。他还荣获“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提名奖和年甘肃省“最美人物”等称号。
在陇南,像何建峰、张攒劲那样,一批困难青年不再像以前等人来帮助,而是自强不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生活。
陇南市对困难青年的自强创业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办法,加大了对创业者的技术培训,当地成立的陇南电商学院已培训电商人员8万余人次,其中“两后青年”(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青年)余名。针对因残、因病等因素致贫的困难群众,陇南在网络服务、物流运输、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支持。
“先托后扶再监管。”对于政府在电商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说,“电商扶贫要在初期像对待婴儿一样呵护关爱、精心培育;中期像对待小学生一样帮教培养、提供保障;后期像对待成人一样严格要求、规范运营。”
当前,陇南全市个贫困村正在开展“一村一店”试点,建立网店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以保护价优先收购、销售贫困户农特产品,并义务为贫困户代购生产生活资料,代办缴费、购票等业务,通过提高价格降低支出助农增收。
“经过两年多努力,陇南电商异军突起,电子商务已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模式。目前,全市开办网店0多家,年农产品网上销售额11.7亿元,直接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元,促进就业2.6万人,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极大地改变了农村发展格局,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大众创业、协会规范、微媒营销、示范带动’的电商扶贫路子。”孙雪涛说。
(来源于中国青年报记者马富春兰天鸣)监制:周立钧
编辑:李子娟刘烜杜磊
如果您有任何建议、意见或更好的素材,请联系我们——
邮箱:lnfbwx
.白癜风初期怎样治疗黑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xw/2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