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解读2016年陇南市农村经济运

年,陇南市积极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快推广旱作农业,提升特色产业示范点水平,使全市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4.2亿元,较上年增加3.6亿元,同比增长5.5%,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一、农业生产基本态势

(一)全年粮食总产下降。年陇南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效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但受夏季高温干旱影响秋粮减产,导致全市全年粮食总产、亩产双双下降。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5万亩,同比增加0.29万亩,增长0.06%;全年粮食总产量.35万吨,同比减少8.47万吨,下降7.38%;亩产.2公斤,减少18.20公斤,下降7.45%。其中夏粮播种面积.70万亩,比去年减少0.76万亩,减0.46%;秋粮播种面积.45万亩,同比增加1.05万亩,增长0.34%。夏粮产量40.86万吨,比去年增加0.39吨,增长0.96%;秋粮产量65.49万吨,同比减少8.86万吨,下降11.92%。

(二)林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年全市水果喜获丰收,产量达14.0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45万吨,增长9.97%;其中苹果产量11.4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0.96万吨,增长9.91%。花椒产量3.01万吨,比上年增加0.26万吨,增长9.60%;核桃产量6.0万吨,比上年增加0.85万吨,增长16.52%,;油橄榄产量2.64万吨,比上年增加0.77万吨,增长41.30%。

(三)畜牧业稳步发展。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以稳生猪、促牛羊、兴奶业为重点的畜牧业结构调整迈出坚实步伐。在畜产品消费不旺、用地和环保约束趋紧的情况下,全市畜牧业生产进行积极的适应性调整,总体保持了平稳发展的势头。年,全市牛存栏35.58万头,较上年减少0.11万头,下降0.31%;猪存栏88.23万头,较上年减少3.30万头,下降3.61%;羊存栏19.83万只,较上年减少0.36万只,下降1.80%;家禽存栏.93万只,较上年减少20.20万只,下降5.46%;猪出栏98.24万头,较上年减少4.07万头,下降3.98%,牛、羊、家禽出栏分别是10.68万头、21.02万只和.93万只,较上年分别增加0.55万头、1.37万只和11.99万只,增长5.39%、6.95%和5.26%。

(四)水产发展势头良好。通过抓办渔业科技示范点,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市内冷水鱼养殖,引进名优新品种,有效开展高产高效技术推广,渔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资源开发保持稳步发展,水产品价格的上涨,有力促进了渔业经济的发展。全年新增网箱只,新增池塘亩,水产品养殖总面积2.85万亩,总产量为.63吨。

(五)特色经济作物效益持续增加。年根据全市自然资源、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积极调整结构,依靠科技推广,强化综合管理,狠抓市场营销,促进了特色产业增产、提质、增效。蔬菜播种面积58.57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43万亩,增长2.51%,蔬菜产量62.81万吨,同比增加5.20万吨,增长9.02%。油料播种面积34.80万亩,同比增加0.13万亩,增长0.38%;油料产量3.81万吨,同比增加0.13万吨,增长3.54%。中药材播种面积73.76万亩,同比增加2.11万亩,增长2.95%,中药材产量15.36万吨,同比增加1.21万吨,增长8.55%。茶园面积18.70万亩,同比增加0.44万亩,增长2.43%,茶叶产量0.13万吨,增长1.82%。

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一)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截至年通电的村个,占99.9%;通公路的村个,占97.78%,比上年增加25个村;通电话的村达个,占99.86%,比上年增加11个村;自来水受益村个,占82.07%,比上年增加个村;通有线电视的村个,占37.18%,比上年增加个村。以“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新形象”为主要内容,实施改水、改厨、改圈、改厕和街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等工程,改善了村容村貌,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农村科技文化逐步提高。截止年农村普通中学学校数所,在校学生9.80万人;农村职业中学学校数12所,农民成人教育在校学生0.79万人。年农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7.58万人,初中程度44.85万人,小学文化程度57.03万人,文盲、半文盲14.45万人,高中和初中分别比上年增长3.77%、1.07%,文盲半文盲比上年减少1.32%。村文化室个,有中级以上职称农业科技人员人,农机技术人员1.62万人,农村科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快了农村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农村水电科技利用程度不断增大。通过农村水电的不断开发,地膜施用量的不断扩大,农村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加快了全市农村水、电、化学原料的利用和发展。年,陇南市农村水电站个,用电量达4.21亿万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实物量23.25万吨,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6.82万吨,塑料薄膜使用量1.88万吨。农村水利中机电井达到0.4万眼,水窖15.51万眼;农民生活用电2.34亿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90%。农村小水电建设,使当地山区群众用电、饮水、交通、通讯、电视、广播、教育、文化、卫生等条件均有明显改善,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逐步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全面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促进农村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年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5.37万人,已享受社会养老保险7.78万人,增长6.73%;已享受五保1.68万人,增长1.84%;参加农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的人数.07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5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93.35%。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由于陇南地质结构复杂和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灾害能力不强。干旱、冻害、冰雹、暴雨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年全市遭受严重旱灾,农作物因旱受灾47.05万亩,成灾50.69万亩,粮食作物减产面积43.02万亩。受旱灾影响,全市粮食总产同比减少8.47万吨,下降7.38%;其中秋粮同比减少8.86万吨,下降11.92%。

二是畜牧业生产仍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主要是生猪生产受养殖成本居高不下、仔猪价格较高、资金短缺等因素制约,生猪养殖仍然没有打破“一年涨一年平一年跌”的怪圈,生猪生产风险仍然较高,年全市猪出栏98.24万头,较上年减少4.07万头,下降3.98%。

三是农业发展形势依然严峻。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农村“新三化”现象日益严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严重短缺,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滞缓。

四是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表现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相对滞后,特色产业主栽品种不突出,品种退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农户能力较低,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不够规范,经营水平低,服务功能单一,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弱。

五是产品营销渠道不够畅通。虽然积极完善和建设物流配送体系,但受资金、技术等限制,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难以为鲜食农产品大规模生产、冷藏、销售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上销售渠道狭窄、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欠缺、企业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等影响,使得优质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出现贱卖难卖等问题,影响了企业和农民的收益。

六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难度加大。近年来,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刺激下,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投入总量不足,农业科技不到位,仍是制约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再加上气候因素的不确定性,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四、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抗风险能力。加大农业保险力度,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目前陇南农业生产规避风险的能力还很弱,对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还很强,对禽流感等突发疫情预警系统还不够完善,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财力支持,帮助农民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自然风险。用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内在品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二是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农业保险对保障农民灾后恢复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有“保护伞”与“稳定器”的作用。所以,一要增加保险品种。在巩固现有政策性险种的基础上,把生猪、家禽、水产品等纳入政策性保险品种,开发具有陇南特色险种的保险并给予财政补贴,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二要提高保险标的。由于农业保险保额低,化解风险作用较为有限,普遍存在核灾不及时、定损不合理、赔付比例低且周期长等问题,应适当提高保险标的,逐步实现由保成本向保产量、保收益转变。

三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与输转。坚持稳定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质量、强化综合服务、促进农民增收的原则,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减少留守农民和务工增收富民的大产业。建议市、县(区)劳务、扶贫及农牧部门,一要整合培训资源,建好公共实训基地和示范基地,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权益保护,促使劳务输转由分散型向组织型、体力型向技能型、低端型向品牌型、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二要扶持和发展劳务组织,与省内外用工企业和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输出关系,建立稳固的劳务基地,推行订单劳务。

四是在新常态下延伸农产品加工新产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的精深加工,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流转土地、租赁经营等方式建立稳固的原料供应基地。以产业化经营创优产业效益,做强现代种业、做精现代设施农业,打造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统筹发展还没有壮大的特色农产品和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新兴业态,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和健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五是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根基。不断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引导农民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加大力度改造中低产田,重点支持土地流转、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加强土壤改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支持农民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推进农村乡镇客(货)运站网建设,加快宽带网络等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水平。加强农业生态建设,贯彻落实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政策,促进全市生态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城镇化,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础。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能完全治愈吗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中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xw/360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