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乞巧民俗情景歌舞
●牟耀武摄影
引子《西秦和风》
浩瀚的星空,一颗最明亮的星星在闪烁,忽而在天幕划过一道轨迹落入波光滟潋的“晚霞湖”面,恍如女神“巧娘娘”临湖亭立,顾盼留恋、往返于天上人间;斗转星移,岁月如梭,秦风汉韵在陇南层峦之巅飞快流转,伟岸的仇池山瞬间幻化为生长于斯的始祖“伏羲”,又幻化为茫茫云海中擎天矗立的“图腾柱”,在传唱了千年的民谣声中,一幅描绘“乞巧”民俗的“麻纸画卷”徐徐舒展,带着人们走进这古老而神秘的“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上篇《女儿节》
“坐巧”期间,外婆和孙女坐在炕头“生巧芽”,转眼来到农历七月初一前夜的“迎巧”日,西和女子“解襻结绳”搭起了一座迎接天上“巧娘娘”的“心中天桥”,“巧娘娘,下云端”的歌声尚在耳畔萦绕,云雾氤氲间,姑娘们祈盼已久的“巧娘娘”终于来到了坐巧人家。“祭巧”仪式在“巧头”的带领下拉开序幕,她们焚香点蜡、敬献巧餜、跳起“香盘舞”,表达着此刻内心的雀跃与满足。
1.情景表演《坐巧》
2.女子群舞《迎巧》
3.仪式歌舞《祭巧》
七天八夜的朝夕相处,西和女儿们用轻盈的舞姿和美妙的歌声通宵达旦“娱巧”,以“拜巧”的方式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美丽与聪慧。七月初七清晨,她们手提水罐汲取灵泉圣水,虔诚地“迎水”。“卜巧”的古老仪式在晚上举行,卜巧的女子掐下巧芽投入水中,清澈的水面上即刻显映出巧芽变幻出的各种花型图案,预示乞求心灵手巧的核心意念。乞巧节已临近尾声,在忧伤的“送巧”歌声中,姑娘们泪眼仰望星空,目送“巧娘娘”的身影在暮色苍茫之中渐渐远去,凄凉的离情萦绕心间久久难以挥散。
4.情景歌舞《唱巧·拜巧》
5.女子群舞《迎水·卜巧》
6.情景表演《送巧》
下篇《女儿情》
春华而秋实,西和儿女辛勤的耕种劳作,换来了沉甸甸的丰收果实,传统的手工技艺“打麻纸”更是他们对古老智慧的秉持与传承。“巧女”们绣着香包,尽显出勤劳聪慧、柔中带刚的性格色彩,小伙儿们敲击着羊皮扇鼓,粗犷潇洒的欢舞,述说着对美好生活的祈祷与祝福。
1.情景歌舞《山风》
2.男子群舞《扇鼓》
3.女子群舞《巧女》
4.情景表演《情歌》
云锦如彩霞般错落飘荡在天地间,“织女”在云锦间时隐时现,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巧女织锦图”。“花瓣船”载着西和女儿的梦,向着美好的明天飞去。身着“盛装”的西和女儿,高唱着献给“巧娘娘”的颂歌,感恩女神馈赠的慧心巧手,同时也高唱赞美中国妇女的颂歌,是她们的勤劳善良,让这片古老的土地充满了无尽的魅力,是她们对美的执着追求与向往,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五彩斑斓。
5.情景舞蹈《巧织》
6.女子群舞《天梦》
7.情景表演《颂歌》
尾声《乞巧欢歌》
天幕深处“云锦天衣”从天而降,全体演员在“泼又泼、乐啊乐”的欢歌舞动中谢幕,五彩云锦拂过观众区飘向远方……(全体演员与观众互动,即观众可用双手触摸头顶飘然而过的“云锦天衣”,以示幸运乞巧、吉祥幸福)。
摄影作者:牟耀武,男,汉族,甘肃西和人。字要悟,笔名夏雷,号灵柏门生。在地方文化局工作。系陇南市政协、西和县政协委员,广东中山《耀武修生艺术馆》馆长。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xw/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