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民俗打锣鼓草

打锣鼓草是民间艺苑中的一朵艳丽小花,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这种娱乐与劳动紧密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使劳动人民在紧张的劳动中得到健康愉快的精神享受。那震耳的歌声、锣鼓声,使整个山谷沸腾起来,排着巨大的长蛇阵,一支由几十人组成的薅草大军,挥舞着银锄刹那间把郁郁葱葱的一片包谷地杂草锄得干干净净,这就是打锣鼓草。

 打锣鼓草流行在陕南、川北和陇南一带的三省交界处,陇南地区的康县阳坝、文县碧口和武都的洛塘一带。这些地方都属于亚热带气候,境内森林茂密,阴湿多雨,进入盛夏的农历四、五月间,高温阴湿,包谷地里的庄稼和杂草肆意并生,如不抓紧薅草,三五天就有草荒庄稼的危险。加上这里又是森林灌木林区,山民们都是传统的刀耕火种,一家有种几十亩上百亩包谷地的,如果仅凭三两个人薅草,显然不行,因此用变工互助大联合、打人海战的劳作方式消灭草荒,保证庄稼丰收,不失为上策。

  每年到薅草季节,各村庄首先选两名能说会唱的人,称为歌牌手,敲锣者为主,打鼓者为辅,两人配合,边唱边指挥薅草大军薅草,被薅草这家的主人只能充当为薅草大军提黄酒、供开水等服务。

  锣鼓草的歌词、曲调生动、高亢、流畅,听起来扣人心弦。加之锣鼓声在高山峡谷之中激起的回音大有“一石击起千层浪,万水千山齐歌唱”之感。其歌词内容大部分是当地群众集体创作的,也有流传下来的,还有歌手们因人因事自编自演的。其内容有反对封建婚姻、争取婚姻自由的,如《柳荫记》、《孟姜水哭长城》;有孝顺父母的如《二十四孝》、《董永卖身》;反抗社会不平等以及赞扬身边好人好事的,等等,如武都洛塘就有:“梁山伯来祝英台,泥山杭州读书来,读了三年六个月,不知她是女秀才。”民国时期修建武都至成县公路时的唱词是:“天上不开雾着哩,郎修成武路着呢。郎把石崖修成路,妹把棉花织成布”。康县阳坝流传的歌词有:“白果树来白果花,白果开花半夜开,寅时开么卯时开,咱不叫人晓的来。”还有“他这位走的早,路上遇事耽搁了,碰见喜鹊引媳妇,请他当个好媒人。这盅喜酒没喝成,误了锄草一早晨。”文县碧口农民唱道:“各位锄草整一天,眼看太阳快落山,扯根藤条绑太阳,草锄完了它下山。”还有:“穷莫愁来富莫夸,那有长穷久富家,春来到处生青草,时来遍地开红花”。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间文艺,打锣鼓草这种文艺与劳动相结合促生产的民间文艺形式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党在文艺战线上的“双百”方针,打锣鼓草这一民间文艺奇葩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焕发出了新的璀璨夺目的光彩。

(摄影/王玉英)

赞赏

长按







































鍖椾含娌荤櫧鐧滈鍖婚櫌鍝濂?
鐧界櫆椋庤兘鐥婃剤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xw/45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