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评论赵文博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是社会前进
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是社会前进的助推器
赵文博
相对于诗歌创作和散文创作而言,陇南的小说创作一直显得比较滞后,但当我阅读了柏菁先生的小说集《哭泣的太阳》之后,除了有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的感觉之外,对陇南的小说创作现状似乎一下子产生了颠覆性的认识与看法。
由于我们阅读上存在的局限性,更由于长期以来头脑中存在着“陇南的小说创作跟不上诗歌与散文创作的趟”这样一种先入为主思想观念的影响,就使得我们对陇南许多优秀的小说作者及其作品缺乏基本的了解。柏菁先生的中篇小说《民教班》和《哭泣的太阳》分别写于年和年,而我则是最近几天才读到的,阅读后的第一感觉是,这样好的小说我怎么今天才读到啊!
平心而论,柏菁先生的《民教班》和《哭泣的太阳》即使在《飞天》和《人民文学》上发表也毫不勉强,但遗憾的是,这样优秀的作品也就只能在市县一级的文学刊物上亮亮相。如果真能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话,不仅柏菁先生会一举成名,陇南的小说创作现状也会引起人们的重新评价。
《哭泣的太阳》一书,真实生动,直指人心。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它是作者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创作出来的一部小说集。作者不是单纯地为写小说而讲故事,而是通过小说这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试图提醒并告诫人们一些什么,以期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我们的社会发展的更好,让人民的生活过的更有幸福感。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溢于笔底,对历史的负责精神流淌在字里行间。
《哭泣的太阳》一书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不仅故事情节能够打动人心,而且能够引发人一系列的思考与感悟。其中的两个中篇《哭泣的太阳》和《民教班》,可以说是小说集中的代表作,这两篇小说比较好地记录和折射出了时代的痕迹与烙印,反映出了人民的期盼与呼声;而《钓》、《财路》、《高手》等短篇小说写得也很见功力,这几篇小小说与陇南的小小说作家朱雅娟、张舟平的作品堪有一比。
朱雅娟的小小说获得了金麻雀奖,柏菁的小小说选进了中学教辅读物和高考试卷,这样的创作成就除了让我们感到欢欣鼓舞以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它证明了陇南的小说创作已经跻身到了国家级创作水平的行列之中,这实在是一件让人兴奋难已的事情。
《民教班》和《哭泣的太阳》两篇小说,写的是不同历史背景下,发生在教育战线上的一些人和事,由于作者当过民办教师,上过民教班,转为公办教师以后又一直在校任教,加上中途还有一段下海经商的人生经历,所以,小说中的人和事都写的特别真实生动。《民教班》读的人欲哭无泪,《哭泣的太阳》则能让人眼里流泪,心中滴血。
柏菁小说中的情节描写细腻生动,人物刻画血肉丰满,个性特征明显,透过错综复杂的人和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不仅是影响当下社会管理的大问题,而且是牵涉到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大问题。
柏菁的小说,充满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悲悯与关怀,能够让人产生回味无穷的亲切感,更能引起人锥心的疼痛,继而产生的就是对自我灵魂的拷问:当你生活在一个法制不健全,长官意志大行其道,一切都得按照行业潜规则行事,否则就会寸步难行的社会发展阶段,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清醒者,究竟应该怎么办?是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安于现状,过“温水煮青蛙”式的安逸生活呢,还是像鲁迅、崔永元一样,做“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英勇斗士呢?我觉着这是作者向读者发出的心灵拷问,是作者向社会提出的时代之问。
《民教班》描写的是发生在同一间宿舍里面的赵得弟、马自强、张兴财、刘全福四位同学两年间悲欢离合的学习生活故事,四个人都是文革期间担任民办教师、文革结束后通过考试录取到师范学校上学的一个特殊群体,经过两年正规的师范教育,就可以转为公办教师,端上铁饭碗,成为名正言顺的人民教师了。但就在他们考上民教班时,他们的一些学生也同时考进了省内外的大专院校,也有和他们一起考进中师学校的,昔日的师生,一下子变成了同学。一位他们毕业实习时所在学校的校长说:“社会对他们太不公平了,他们缺少的仅仅是一纸文凭,其实他们的业务能力早已达到合格教师的水平了”。
更让人心疼的是,当时他们的家庭负担都很重,而他们的身体状况却都很差。
赵得弟的老婆子瞒着赵得弟,卖掉了家里唯一的一头耕牛,并让两个孩子都停了学,为的是给老娘治病,为的是让赵得弟把学上出来。当得知这件事后,赵得弟除了和老婆子吵闹一场外,却再也找不出比这更好的解决办法,无可奈何的他只能靠发点感慨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他说:“你们说咱都当了几十年的教师了,干的这是那档子事吗,就算咱以后毕了业转了正,又为的个啥吗”?马自强说:“这社会上的事也太复杂了,国家培养咱当老师还不是为了教学生,可如今连自己的孩子都上不了学了,咱还当老师干啥吗”?
这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谁都能回答得了,但事实上却谁也回答不了。这是社会之殇,这是时代之痛!
而最让人痛彻心扉的还是,就在省上组织毕业统考的前夕,赵得弟的小儿子在马背上掉下来被摔死了,妻子情急之中精神错乱,赵得弟终究还是没有熬到毕业,只能半途而废,卷起铺盖回了家;刘全福因胃癌恶化,在发毕业证前离开了人世;马自强因为计划生育问题被中途开除了学籍。本来民办教师属于农村户口,按照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可以生育二胎的,但马自强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时,他已成了民教班学生,转成了城镇户口,此事经村子里他上民教班时的一个竞争对手一告发,他的教师梦也就做不成了。就这样,一个宿舍里的四位同学,最终只有张兴财一人拿到了毕业证。
《民教班》这篇小说,读的人心情沉重,它告诉了我们很多信息,但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说,中国的地盘很大,人口众多,各地、各部门如果不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执行中央政策,就会导致教条主义盛行,就会出现劳民伤财,贻误国计民生的可怕局面。这让人联想到了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填表现象。如果我们每一个手里掌握着公共资源的人,都能够做到心里有具体的人民群众,肩上有具体的责任担当,社会上肯定就会少发生许许多多的人间悲剧。
在《哭泣的太阳》这部小说中,作者在为当下的教育迷失了方向,哭泣着,呐喊着。
人们之所以说教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教师是人世间最光荣的职业,是因为教育事业承载着人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教师肩负着为下一代传道授业解惑的重大职责,可《哭泣的太阳》中的教育和教师却早已远离此道了。
在《哭泣的太阳》中,主人公王佳星的妈妈孙巧叶认为,供孩子上小学就是为了上中学,上中学就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而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出人头地,就是要升官发财。这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不容置疑,因为中国人穷怕了,也被人欺负怕了,所以吃饱穿暖,不被人欺负但却能居于人上,就成了天经地义的共同追求。
于是,教育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1、千军万马挤着抢着争着过高考独木桥。因为人太多桥太窄,所以,过桥者少而落水者众,而落水者中,生还者少而溺水者多。2、乡下人蜂涌进城。孩子进城是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进城是为了供养孩子上学。然而乡下孩子进城读书又谈何容易,办理转学手续就需要上下左右打点关系,打点关系就要大把大把地花银子;但家长进城就意味着背井离乡,就等于失业,就得另谋职业,重找活路,否则,就租不了房子,供养不起孩子的衣食住行,更不要说还要交纳多得说不上名堂的这费那费了。可是,城里来的人多了,就提供不了那么多的就业岗位,但进了城的人日子还得过,所以,乱七八糟的事情就都出现了——农村里的田园荒芜了,老人没人关照了,城市里却人满为患了,坑蒙拐骗出现了,假冒伪劣正常了,不正当职业出现了······3、当孩子以高昂的代价转进城里开始上学后,家长的噩梦也就接着开始了。孩子第一天放学回家时就拿回了一纸催款通知书:赞助费元,班费元,到文友书店购买教辅材料一套,告知家长的单位和职业。
紧接着召开的家长会上又决定:1、为了学校管理和学校形象,每生交校服费元。2、为了孩子的进步,下午放学后,加上一节自习课,每生收取加课费元。3、课外补习班每生每小时收取补习费元。
过中秋节时,王佳星的妈妈因为不懂潜规则,没有去给孩子的班主任追节,很快王佳星的坐位就以“视力最好”的理由,从第一排调整到了最后一排,在孙巧叶的妹妹,也就是在城里混迹多年,以出卖色相为业的孙巧丽启发下,教师节那天孙巧叶携带厚礼拜访了班主任,第二天王佳星就又以“个头最小”的理由被调整到了第一排。
读着这些文字,不由人一阵阵心如刀绞,不由人就想到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为什么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距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那么远呢?为什么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中,会有那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呢?阅读《哭泣的太阳》,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教育是神圣的,教师是光荣的,但神圣的教育、光荣的教师,为何会沦落到《哭泣的太阳》中的这步田地呢?长此以往,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还有希望和未来可言吗?
读着读着,就渐渐明白了读者为何要将小说的名字定义为《哭泣的太阳》之意了。太阳一哭泣,天空就一定阴云密布,雨雪霏霏,时间一长,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现在的文学刊物上,都开设着一个非虚构栏目,但即使这样的栏目推出来的文章,也避免不了夸大其词的成分,然而当我们阅读柏菁的小说时,感觉除了人名、地名是虚构的以外,其故事情节与内容简直就是生活的翻版。实事求是的讲,柏菁先生就是一个有良知的“社会问题发现者”,他一直在用批判性思维观察社会,思考人生,所以,他的作品中说的话就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习以为常的真话,他说的许多话,其实人们都知道,但大多数人都在糊里糊涂地过日子,遇到事就事论事,想不到深处,也想不到远处;有些人则是揣着聪明装糊涂,为了自保,少说为佳,因为他们知道,说真话是要承担风险的,所以,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就是一个具有牺牲精神和担当情怀的人。柏菁老师就是一个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敢于揭露问题的说真话者,就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作家。社会的文明进步需要这样的作家,因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其实就是一张为医治社会疾病而开出的处方。
社会的文明进步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作家,人民大众的生活中需要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对柏菁老师充满了敬意,当然《哭泣的太阳》一书中,还有一些配合中心工作的应景之作,写的比较牵强,从而使整个文集有了轻飘之感。
愿柏菁老师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年10月15日
赵文博,男,甘肃省礼县人。陇南师专原党委书记,陇南市评论家协会主席。
监制:刘满园编审:尹玉会编辑:唐旭波嗨!我是小编负责全市优秀文艺精品的收集、整理和推介工作,凡我市文艺工作者在省级报刊、杂志发表的作品或未曾发表的优秀原创作品,参加市级以上展览的美术、书法、摄影、民间工艺作品,文艺作者个人专著出版、获奖等文艺信息,我们可在平台推介和发布。发送作品的同时,请将您的详细信息(包括个人艺术简介、生活照、作品介绍、参展或获奖图片、联系电话等)发送给我。
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xw/5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