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民间文艺浅谈甘陕川交界地区民俗文

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病最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浅谈甘陕川交界地区民俗文化的抢救

张金生邱雷生毛树林

甘陕川交界地区古代是以氐、羌、汉为主的多民族生息之地,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目前,民俗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亟待我们去抢救。有关机构和专家学者要敢于担当,要抓重点项目的落实,建设民俗文化数据库,筹建民俗博物馆,保护民俗文化传承人,保护好古村寨,为建设美丽家园留存一份比较厚实的文化财富。

甘陕川交界地区民俗文化抢救

甘陕川交界地区古代是以氐、羌、汉为主的多民族生息之地,先民们开拓建设了这块热土,既创造了物质文化,又创造了精神文明。虽然没有留下多少文字资料,却遗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民俗文化。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应倍加珍惜,悉心保护。

一、甘陕川交界地区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甘陕川交界地区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江河纵横,山高谷深,地貌多样,地形复杂,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多样丰富,土地肥沃,是一个适合人类生息的地方,属被现代人类学家称为东亚大陆上最古老部族白马人的原始分布区。

羌族先秦时分布在河西走廊之南,洮、岷二州之西,他们分布的中心在青海东部古代称为“河曲”(黄河九曲)及其以西以北各地。公元前年,为躲避秦国攻伐,一支羌人从河曲来到宕昌北部的参狼谷(今宕昌县理川乡),后来被不同古籍称为“武都羌”、“参狼种”、“白马羌”、“参狼羌”、“宕昌羌”。到了汉代,原分布金城郡安夷县(今青海西宁市东南)的勒姐溪的勒姐部落,初徙到陇西郡安故县(今甘肃临洮南),又常至武都、汉中二郡;原在金城郡的且冻、傅难二部落,也迁至武都(1)。东汉以前,诸羌部落,似犹未至阴平,其在阴平者,只有白马氐。东汉以后,羌氐错杂,而以氐为主(2)。魏晋以来,有许多汉人和羌人流入甘陕川交界地区。据《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阳、临洮、宕昌、武都、同昌(今四川省九寨沟县东北)、河池(今甘肃省徽县北)、顺政(今陕西省略阳)、义城(今四川省广元)、平武(今四川省平武东北)、汶山,皆连杂氐、羌。人尤劲悍,性多质直。皆务于农事,工习猎射……”此后,再无大规模少数民族迁徙的记载。公元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吐蕃趁机占领了包括甘陕川交界地区部分地方在内的大唐土地百余年,但仅是将这些地区纳入了统治区。现在甘陕川交界地区的藏族,多是由氐人和羌人演变来的。

氐、羌是勇敢的民族。氐族豪强在这里先后建立过昔阝(jí)国、平周国、前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羌族豪强建立过宕昌国。历代以来,氐羌人民不断起义反抗残酷的压迫剥夺和民族岐视,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洪武三十年(),羌民田九成据马面山起义,当年九月败死,朝廷设了宁羌卫镇守。宁羌这一名称,记载着羌氐人民的英雄史迹。

氐、羌是勤劳的民族。他们,或与汉民族在甘陕川交界地区开垦荒土为耕地,种植五谷,饲养家畜,修建桥梁栈道,建设城镇村落,创立了许多文化(3)。其中,民俗文化尤为引人注目,在物质民俗方面:有各具特色的居住、服饰、饮食及同生产、生活相关的带有类型性的式样及带有模式性的行为;在社会民俗方面,有各具特色的族群、村落、岁时节日、民间娱乐等方面的民俗活动及生育、成丁、婚嫁、丧葬等人生仪式;在精神民俗方面:有各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伦理观念及民间艺术(如舞蹈、音乐、戏剧、剪纸、绘画、木刻、泥塑、刺绣等艺术创作及石雕、草编、竹编等工艺);在口头民俗方面,有各具特色的语言、方言、民间俗语、格言、谚语、歇后语、谜语及歌谣、神话、传说、故事等(4)。可以豪不夸张地说,这里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民俗文化宝库。

二、甘陕川交界地区的民俗文化亟待抢救

氐族和羌族有语言无文字,对他们在甘陕川交界地区的历史文化,古籍中少有文字记载,但却幸运地渗透在这一地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俗中。

民俗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不仅对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具有无以言说的文化价值,而且是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根脉,在国家治理、历史发展、社会进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民俗资料及研究在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是与传世文献研究、考古发掘和研究鼎足而三的一个重要领域,当然它的很多现象要依据传世文献和地下出土文物去解读(3)。

因此,国家十分重视民俗文化保护工作,曾多次组织全国性的民俗资料搜集整理和出版活动。年5月28日,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研会(中国民协前身)联合发了《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和《关于编辑出版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意见》,年11月中宣部《转发民研会〈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第二次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以及年5月第三次集成工作会议制定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纂总方案》。各省及全国大多数地县按照文件精神,组织力量投入了这项工作。年三套集成的省卷本部分全部出齐,省卷本90卷(计1.2亿字),地县卷本(内部出版)多卷,总字数逾40亿。可惜的是,甘陕川交界地区的不少县区错失了这次机会,没有能够搜集资料编辑出三套集成。

甘陕川交界地区地处祖国腹地,控东西南北要冲。甘陕川交界地区的民俗,是氐羌汉民族居民吸收了南来北往的人流带来的外地优秀文化形成的适应当地人繁衍、获取生活资料、娛乐、育人、健身、聚众等生存发展诸多需要的农耕文化。它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生成,又伴随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变化而变化。这里的高山深谷之中,有不少聚族而居的古老村寨,形成了“一乡一俗”甚至“一村一俗”的独特多样风情。以前,由于这类村寨处在不通公路、不通电视、不外出打工的封闲状态,所以这些村寨的民俗文化传承得比较完整。改革开放以来,风起云涌的现代化浪潮,冲击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了传统民俗的变化。特别是年“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家巨资支持灾后重建,村村寨寨通公路、通电视,大批青壮年外出打工,一批批年老的文化传承人相继离世,有的民俗活动停止,有的民俗活动简单化,有的民俗活动转基因,民俗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亟待我们去抢救。

三、积极投入甘陕川交界地区民俗文化的抢救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重视了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年以来由文化部和中国文联联合实施了对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抢救、普查和整理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甘陕川交界地区的县区应抓住这最后时机,全力抢救当地民间文化,给后人留下一个比较完整的家底。

第一,当地学者要敢于担当。抢救当地民间文化,主要靠当地学者。民俗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当地学者应自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民间文化的抢救,当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重视,有人组织时,要全力配合;当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不重视时,就应勇于承头,不厌其烦地建言献策,耐心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田野调查是抢救和保护的基础。目前,在县区学者中,从事民间文学的人是极少的,单有他们的努力是不能完成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任务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作家、诗人,还是搞书法、绘画、音乐的,不可熟视无睹、袖手旁观,应暂时放下手中的笔,与民间文艺家一道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悉心开展民间文化的田野调查,为留住文脉做贡献,为自己将来的创作充电。民俗文化的田野调查需要多专业人士参与,因此还必须具有奉献精神,要不争名利,不怕困难,动员团结社会和当地高等学校有关方面专家学者共同攻坚克难。田野调查是一种学术活动,参与人员应虚心学习掌握相关理论、方法,严格按照科学性、全面性、真实性、代表性要求,运用文字、录音、摄影、摄像等现代技术立体地采录原生态资料,努力提高抢救工作的质量,做到无愧于祖先、无愧于家乡、无愧于民族、无愧于国家。

第二,要抓重点项目的落实。甘陕川交界地区民俗文化十分非富,当前要顺应时势,抓住机遇,在普查的基础上优先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县区卷。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一个重大项目,要求以县立卷,由知识产权出版社统一出版,全面、真实地收入有代表性的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这个项目于年4月正式启动,目前大多数县区已经出版了县区卷本。我们应尽快行动起来,严格按照《〈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编纂、出版细则》采录收集资料,并进行编辑出版。搞三集成时没有采编出“县卷本”的地方应进行普查,全面采编;已编辑出“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方应进行普查,以补充完善原有“县卷本”资料;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方要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二是编纂出版《中国民俗志》县卷本。编纂及出版《中国民俗志》县卷本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又一个巨大项目。各地应积极响应,早日启动采编工作,动员组织培训足够的地方学者参与,严守《中国民俗志(县卷本)工作手册》制定的编辑体例和要求,广泛搜集有关历史文献和历代方志资料,深入民间做细致的田野考察,如实记录物质民俗的生产、交通、商贸、民居、饮食、服饰、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以及非物质民俗的村落、家族、民间组织与社团、岁时节日、人生仪礼、民间信仰、禁忌、巫术、医药、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游艺、体育竞技等各种民俗事象。然后,科学整理,准确归类记叙,编印出具有较高水准的县卷本。三是调查搜集语言资料。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应深入广泛全面搜集方言、民间俗语、行业用语、格言、谚语、歇后语、谜语及歌谣,并根据各自的情况分类整理,结集出版。四是抓好独有民俗事象的调查。各县区有一些独特的民俗事象,这是当地独有的文化资源。应当对具有重要价值的,列为专题,重点进行抢救性保护。

第三,建设民俗文化数据库。数据库具有操作灵活、便于储存与管理的特性。民俗文化呈现形态的多样性和其自身结构的复杂性及意义的多重性,决定了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按照科学方法建立民俗文化立体数据库,系统全面保存文化资源数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是民俗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民间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过程中,资源普查、田野调查、数据库建设与管理,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环节相互制约、互成因果。因此,应充分考虑每一个环节对于其他环节的影响,制定科学具体的规划和方案,统一工作原则和标准,分步落实,做到系统链的快速、有效运转。同时,录入数据应系统全面,对普查和田野调查的对在现代社会仍有存活价值需继续传承下去的文化事象应重点采集录入;对不适应现代社会环境,因失去存活价值而正在衰亡的文化事象,也要完整地记录保存。对历史文献和历代方志资料,更须录入。通过录音、录像、照像、文字记录等手段,实现“无形遗产有形化,文化资源数据化”。

第四,筹建民俗博物馆。民俗文物,主要指经典性、代表性民俗器物。民俗文物是随民俗而传承下来的一种物态文化,反映着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及不同的社会风俗。一件近现代的民俗文物,可能就是几千年前民俗文物的传承和再现。目前,传统民俗文化及其遗产正在快速流失,抢救征集民俗文物工作刻不容缓。各地应不失时机地展开民俗文物的抢救征集工作,将本地特殊民俗事象的器物及广泛存在的同类民俗器物中的精致化作品或代表性作品调查、搜集起来,进行分类、研究、整理,建立起能够展示当地民间文化精髓的博物馆。

第五,保护民俗文化传承人。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体,民俗文化传承人是传统民俗的重要载体。农商精英、民间艺人、一方名医、宗教人物、“九佬十八匠”,以及民间舞蹈、戏曲、吹打乐、山歌、民歌、锣鼓歌的传承者,还有知名厨师、“红白事”重要知客先生和风水先生,等等,这些民俗文化传承人共同演绎和承续着一方的民俗文化根脉。拥有了众多的传承者,各地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传统及样式才得以绵延赓续,代代相传。我们应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xw/62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