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毅重生拥抱新生活写在四川省汶川特大
陇南市文县新貌。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煜宇
又到“5·12”,声声鸣笛,是缅怀,是纪念。
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毗邻四川省的甘肃省陇南市受到重创。
家之难,城之殇。
15年前,猝然而至的地动山摇让陇南市文县、康县、武都区三县区满目疮痍。
15年间,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考验,人们在泪水和悲痛中涅槃重生,携带着从零出发的勇气重建民居、重振经济、重兴文化、重塑生态,用自己的双手再还家园锦绣。
今天,撕裂的土地早已愈合,阳光破霾而出,流离的人民重拾信心,挺起胸膛,在灾后重建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铿锵足迹。
文县碧口镇:重生
年,大地震颤,距离汶川县震中85公里的文县碧口镇满目疮痍,巨大的滚石随处可见,民房几乎无存,道路大面积塌方,全镇基础设施“体无完肤”,社会经济受到重创。
将历史的镜头转向今天:全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民生事业实现整体性跨越,乡村由里到外焕然一新,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过震前水平。
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小镇依山傍水,灵动秀丽,白龙江穿镇而过,沿江两侧古色古香的居民楼林立有序,新修的滨江公园里游客安闲自在,古树、古桥、凉亭随处可见。
文旅康养产业蒸蒸日上,碧口大景区“组团出道”。石龙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功能齐全,天池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茶文化”孕育出的乡村生态旅游备受游客青睐,熊猫公园主题游赏带日益健全。
城乡发展齐头并进。乘着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东风,碧口镇按照古镇风格,对家湾村沿白龙江的民房和村党群众服务中心进行风貌改造;依托乡村自然风景和水库风光,对石土地村依山居民房屋量身打造新颜。碧口镇大力实施“五大革命”,进一步对人居环境进行整治,创新治理体系,培育村民良好生活习惯,文明乡风劲吹,村民幸福感稳步攀升。
康县豆坪村:巨变
地震发生,让山水秀丽的康县顷刻间尘土飞扬。
坐落于三台山脚下,西汉水河畔的康县周家坝镇豆坪村全村户人全部被卷入到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
灾情发生后,国家十多个部委和机关单位,省、市数十个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先后深入豆坪村查看灾情,慰问群众,在精神、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省建总公司主动请缨,勇挑援建重担,尽公司所能,举公司全力帮助灾民重建家园;
市、县联系领导和帮建单位第一时间组织干部职工深入村社,积极参与豆坪村抗震救灾工作,全力排除余震隐患,及时抢救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
......
经各方努力,豆坪村在废墟上崛起,15年间,这片土地换了人间,当年被省、市、县列为整村重建重点村成为美丽乡村。
豆坪村民居新貌。
而今,站在豆坪村口的山坡上眺望,一个崭新的小村庄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山坡下农家院落由东向西整齐排布;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罗马柱的院墙和铁艺大门;纵横交错的水泥路上,人们的脚步欢快轻盈。
农业产业日益兴旺,是豆坪村村民竭力走向新生活最有力的印记。
灾后经济重振过程中,豆坪村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立足光、热、水、土等资源富集的优势,在发展特色产业和“大棚经济”上做足文章,采取“支部+合作社+困难群众+订单”模式,加快优良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的引进、应用和推广,积极打造了现代农业典范。
武都区姜家山村:新颜
日历翻到15年前的今天,来自汶川的震波打破了武都区马街镇姜家山村的宁静。
受灾后,来自四面八方的鼓励和支持坚定了群众重建家园的信心,姜家山村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锚定“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精品村”的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与灾后重建两大工作,优化全村生态环境,重建升级居民住房。如今,村庄里文化广场、中心广场花园、文化墙、移动式花箱一应俱全。
姜家山村一角。(图片均为资料图)
在当时,产业兴旺是民生所盼,群众所需。对此,姜家山村党支部千方百计探索“支部+协会+基地”模式,以下南山万亩花椒基地为依托,牵头成立村级花椒协会,培育花椒技术人员,带领群众谱写富民增收的新历史。
在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姜家山村深入挖掘五凤山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优势,村党支部引导群众积极开办农家客栈,发展生态养殖业、传统手工业,探索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姜家山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气质提升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姜家山村着力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开设农家书屋,夯实村级公共文化阵地,引导村民自觉摒弃不良风气,形成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构建和谐平安新农村。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xw/9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