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文化秦文化之秦人与盐
秦人与盐
礼县盐官镇的盐井位于红河与汉水交汇处的右侧,在汉代以前这里当属西县,所以盐官镇在当时称“西盐”,在《汉书·地理志》以及《水经注·漾水注》里都对这一地区称以铁官、西之盐等。自西安出土的秦封泥上发现“西盐”字样之后,这一重大发现将盐井的历史提前到了西周时期(所谓“秦封泥”:是当时的文书与物品在拆封处用印章拓在泥上留下封泥固定的一种保密措施)。此时的秦已建立政权,对昔日的“西犬丘”“西盐”之地予以高度重视,纪念曾经的根据地,这个由十几代秦的先烈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秦帝国的统一。
我本人认为,盐井当比西周更早期的殷商时代或舜帝时期已被发现。大家都知道,非子的祖先伯益的父亲大世,是东夷族少昊与皇帝族颛顼血统,伯益具有了父辈们生与存的天性,在后来佐禹治水时所表现出来的才智与天赋尤为突出。伯益足迹踏遍华夏,对地下水资源是了如指掌的,长期与水打交道的人是易于发现地下水秘密的,并且伯益喜好创新与发明,开创了凿井技术,世本云:“化益作井。”《吕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当代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水井的出现与尧舜时期相差不远的龙山时代基本吻合,所以,礼县盐官镇的盐井开凿时间非伯益及其后裔莫属。
进入周代的赢氏部族被周公姬旦沦为奴隶退出了社会舞台,在排斥与清扫的危机之下,他们想起了祖辈早期发现且已有部分赢姓族人“占领”的西犬丘之地,这好比我们的党曾经被迫长征转战陕北一样,都是为了寻求立足和生存,不同的是,起初的嬴氏族人不是为战而迁徙,而是为能活下来,寻找的是以生存为依赖的某种资源,绝非其他。
我不赞同一些学者对红河(西犬丘)作为秦人军事要地的说法。从地势来讲,红河以及整个当时的西犬丘地区既不险要,又不够隐蔽,且四通八达,属于易攻难守之地,何以成为军事要地呢?秦人祖先为何要选择这么一个地方落脚,是我们值得深究的,当时的赢姓族人冒着与戎人厮杀又被周室消灭的危险落户“西犬丘”图的是什么,其实很简单,目的就是——食物与盐。土地可以开垦生成食物,盐是唯一的生活必需品。当时的“西犬丘”,山恋漫漫相依连,上下寺水汇成川,潺潺南流入汉水,缓缓西去倒向蜀,(作者在此有感而发),正是由于无数秦人的耕耘,西犬丘逐渐成为富庶之都,《诗经秦风》才有如此的魅力与遐想,秦文化由此拉开序幕,秦人原有的统治欲漫漫复苏,作为帝王血脉,这是必然的本能。
史记里司马迁对非子是这样描述的:“非子居犬丘,养马及畜,善养息之,马大蕃息”,司马迁用字非常宝贵,每一字都有其源头,已形象的描述了非子“善”于养马,“马大”且繁衍的场景,摄入盐的马就会有了能量,过量用盐反之,而非子善于用盐,养的马强健有力,经过训练就是战马。
赢氏族人选择了红河,这个并不大的河谷,加上红河本身的地理位置,难守,易逃,对当时的秦人来说,退比守更易生存,经河道可通向四方,能进有退。盐,作为资源与地势并利的西犬丘是他们必选之地。盐官也是先秦当时绝对保护与依赖的地方。那么,盐官的盐井是先秦文化不可少的元素。
作者/李永红
小礼荐读
你说你想家了,想回礼县······
礼县洮坪的几件历史容器
监制:薛小平审核:杜东阳编辑:张强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zx/1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