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民间文艺工作研讨会文稿选登魏泽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市委“”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7月4日,陇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武都召开民协工作推进会暨《武都羊皮扇鼓》研讨会。会议由陇南市文联纪检组长、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满园主持。陇南市文联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马长征,陇南市政协副秘书长、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高天佑,陇南市文联副主席、武都区文联主席赵元鹏,陇南市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徐珍香,陇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沈文辉,陇南市民协副秘书长、武都区民协副主席袁长流,陇南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代表等30余人参加了会议。
现选登陇南市民间文艺工作研讨会上的部分交流发言稿件,与读者共享。
深入全市“非遗”研究打造陇南氐羌文化
魏泽民
一、羊皮扇鼓舞是古代氐羌先民的宝贵遗产
羊皮扇鼓舞俗称耍师公子、跳端公、攒神,又称单鼓、羊皮鼓、扇鼓,是早期流行于氐、氐羌民族地区的民间民族宗教舞蹈。因跳法不一,用途不同,形成了许多流派。
羊皮鼓状似蒲扇,形如薄扇,鼓面为羊皮制作,铁框,框上置柄,柄上套九个铁环(代表九曜星神)。鼓面为羊皮,故称“羊皮鼓”,又因形似薄扇,又曰“扇鼓”。鼓鞭用细竹篾捆扎,外面编裹一层羊皮。表演时由师公子左手握鼓柄,右手执鼓鞭(俗称鼓尺),一手敲之,一手摇之,蒲扇嘭嘭有声,铁环呛呛作响,边敲边舞边唱。鼓锤为竹制,敲击的一端略微呈弓形。羊皮鼓舞的演员大都穿当地山民常穿的大襟长布衫,外套坎肩,系腰带,扎头帕,穿麻鞋,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羊皮鼓的打法和鼓点的节奏变化丰富。其唱词多取材于民间俚语、历史故事、男女爱情和当地风情,蕴含着中国古代的许多“阴阳”、“五行”思想内涵。
羊皮鼓最突出的表演是耍鼓,其舞姿之优美,风韵之潇洒,曲调之高亢,唱腔之热烈,舞蹈之粗犷,给人一种别致、独特的韵味。它气氛热烈欢快,动作粗犷质朴,如“禳星辰”动作,就是在鼓点、唱腔、动作的有机结合中,表现出凛冽的气势。羊皮鼓在表演中,不仅给舞蹈提供了节奏,丰富了气氛,而且鼓点的击打更形成和衍化出许多独特的舞蹈语汇。目前已搜集到的基本动作有“禳鼓”、“揉麻窝子”、“单腿跳”、“凤凰三点头”、“线筢子”、“禳星辰”、“勾腿跳”以及与木凳结合表演的一些技巧动作,突出了脚的“走、跳”,胯的“扭、摆”和手中鼓的“推、摇”变化。其中,“禳鼓”是整个舞蹈的连接动作,它和“揉麻窝子”、“禳星辰”(禳运星)一起奠定了羊皮鼓舞的基本风格和旋律。
目前,氐羌民族流传下来的羊皮扇鼓舞蹈,除了陕北、四川部分地区外,陇南各县几乎都有,影响较大的有康北的羊皮扇鼓舞、西和石峡西高山的羊皮扇鼓舞、礼县大潭的羊皮扇鼓舞、武都山区的羊皮扇鼓舞,文县的池哥昼表演中也有羊皮扇鼓舞蹈。这些地方的羊皮扇鼓舞全都与当地的宗教活动有关,主要用于攒神、祭山、赎身、抽保状等民俗活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是至今流行在深山老林中,是古代氐羌先民古老祭祀活动的孑遗。
一般认为,羊皮鼓扇舞是氐、氐羌民族的古老遗风。实际上,由于缺少资料,其源渊无从考证。但是,陇南是氐羌民族的故乡,自姌哤以东北,白马最大,这却是不争的事实。氐羌民族从青藏草原的游牧民族,来到陇南山地后变成游牧兼农耕的民族,沿着岷江河谷,翻山越岭,分布在今天氐羌族聚居的甘陕川交界地区,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战争与融合,氐族这样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民族却在历史的时空中神秘地消失了。他们中的一部分藏化后成了吐蕃民族,一部分汉化后成了汉族,还有一部分流入西南横断山区和云贵高原,成为西南各少数民族,也有一部分坚强地存在下来,与氐羌人一起构成了现代的氐羌族,但更多学者认为,现代川北和陇南的白马人就是历史上的氐族。
氐羌族古代葬俗以火葬为主,火葬通常在日落后进行。火化时亲人们围坐一旁哭泣,然后转为以吟唱丧歌来寄托哀思,再继之以牵手顿足的舞蹈为祈求神灵保佑死者进入另一世界进行祝福。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所有巫师口中都不停念唱的咒语和经文伴陪自己的舞动。另外,画面调度中,突出了两人同进同退或面对面、背靠背的对转,或“推磨式”的同转共绕形式。其实,西和羊皮鼓突出鼓的表演,在庙会期间酬神悦神也是表现的一个方面。一般庙会演土戏、唱秦腔、酬神悦神、拜佛、拜菩萨、求子求财、上香还愿、祭祀神灵、祈求幸福。关于西和羊皮扇鼓在酬神悦神方面依然以原始信仰的自发状态在人类生活中自然泛滥,形成广泛的毫无规范的宗教习俗,把原始信仰残留下来的种种意识与活动。全部纳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秩序之中。
在先秦或者更早的时期,秦人先民与属于西戎别种的氐、氐羌民族杂居混处,地处川陕甘交界地带的陇南、川北、陕南是秦人与氐、氐羌民族共同开发的地域,他们在文化上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进步。从这种意义上讲,羊皮扇鼓舞其实也是大秦文化的一个分支,属氐、氐羌文化一脉,是神教的一种,氐、氐羌民族主要是通过羊皮扇鼓舞这样一种特有的祭祀活动来娱神、酬神、祭神,以祈求平安。羊皮扇鼓舞蹈表演的内容有固定的唱词,却没有固定的脚本,自古以来都是由师公子一代又一代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
二、有关羊皮扇鼓舞的美丽传说与表演
关于羊皮扇鼓,西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氐、氐羌民族是一家,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当时已十分年迈的祖师爷为了把从天神那里得来的各种经文和有关人间衣食住行的所有学问传给氐、氐羌的后代,花费了很多心血整理记录并保存在一卷卷桦树皮上。那一年的春天,祖师爷生怕这些桦树皮经卷受潮,便拿出来放在外面的山坡上晾晒。不知何时跑来一只山羊,把所有的桦树皮经卷统统嚼吃饱餐后逃遁而去。等祖师爷午后来收取经卷时,发现所有经卷全部丢失,四处寻觅也不得踪影,急得拍胸顿足、悲痛欲绝。这时一只金丝猴从高高的树上爬了下来,告诉祖师爷它曾看见一只山羊吃掉经卷的经过。从此后,祖师爷便下决心要在他的有生之年,不管花费多大心血也要寻找到这只罪恶的山羊。后来,在金丝猴的帮助下,经历了千辛万苦,找到了那罪恶的山羊。祖师爷为了惩罚那只山羊,使它永世遭受氐羌族后代的鞭笞,就把那只山羊斩了,吃了羊肉,用羊皮幔了一面鼓,每当祭祀山神和祖先的时候就一面敲那面羊皮鼓,一面口诵经文。祖师爷也不再把经文往桦树皮上写了,而是用口传心授的方法直接传授给新一代的巫师,而再不使用文字,因此,氐、氐羌族至今只有自己民族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同时,为了使氐羌族后代通过古老经文而受到五大天神的保佑,便在金丝猴死后将它的头部和皮制成了帽子,装饰上可以驱邪镇魔的小铜镜、海螺等法器,作为祭祀中不可缺少的崇拜之物。敲打羊皮鼓作舞,是巫师们作法时的“专利”。除祭祖时巫师敲打羊皮鼓、跳“金丝猴寻找罪恶山羊”舞蹈外,再要领略“羊皮鼓舞”的风姿,必须由真正掌握十六卷经文和所有法式技能,具备一定医药、星象知识,能主持传统的祭祀仪式的巫师才能表演。这类巫师被当地氐羌人称作“释比”,现在西和人称“师公子”,氐羌山寨各家如要“请愿”、“还愿”或驱鬼逐疫,就要聘请“释比”(师公子)来跳羊皮鼓舞。
羊皮扇鼓舞虽与宗教祭祀活动密不可分,但它又不属于佛教或者道教,它只信奉民间所信仰的神。羊皮扇鼓舞娱神祭祀有上坛、中坛、下坛之分。上坛道场一日一夜,中坛一日两夜,下坛三日三夜。上坛拜的是三宵王母。中坛神是犀牛护神,下坛神分的神种类比较多,分罗虎、赵虎,是下坛神的主神。另外,地方神还有黑池龙王、东岳泰山神、大安爷、八爷等。
祭祀程序从起鼓、开坛迎神开始,唱词也多是远古时候的神话和传说,密集的鼓点让人无端地感到肃穆和庄重。到了娱神时的笑坛和花坛,随着鼓声的变化唱词开始随意起来,插科打诨的神歌都是现编现唱,可以与神灵对话。攒神过程中,神案前站立一奇异装束的人,做簌簌发抖之势,并且在一阵问答之后要用一把斧形法器在其额头正中眉心处做一个剖开的表演,然后由掌坛的师公子点燃黄表,拽着表演者激烈地蹦跳,两人合握一把菜刀在四处的地面上肆意砍削。据说这个场面是由最初的人头大愿演化而来的,刚开始,神教里的祭祀是要斩杀活人用作祭品,非常野蛮,后来才演化为形式上的表演,目的是祷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庆平安,保佑户户安康,无病无灾。羊皮扇鼓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神秘文化,它反映出在远古特定时期,这些民族把希望寄于神灵的无奈之举。但无意间,它约束了人们的思想,规范了人们的道德行为,凝聚了本民族的人心。人们寄期望给神灵,同时也表现出在自然力量面前,人们衍生的生存理念。这是所有民间文化共有的厚重内涵。
三、关于羊皮扇鼓舞及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问题
氐人走了,却留给我们一笔巨大的民俗财富——羊皮扇鼓这一民间舞蹈。西和称为“师公之舞”的羊皮扇鼓舞与原始社会的巫术表演活动密切相关,以前主要是攒爷时用。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二十世纪末,艺术家把它改编成壮美的现代群体舞蹈,羊皮扇鼓舞从原始的祭祀、跳神活动中脱胎出来,演化成为原生态的民族舞蹈语言。人们更加明晰了向命运之神挑战以及鼓舞斗志的文化内涵。每逢欢庆丰收之时,当地群众都会自发组织表演。表演者额头绘睛,取“马王爷三只眼”之意,舞者身穿青衣红裤、腰扎红带,或奔或跳,若癫若狂,间或口中念念有词,或说或唱,若吼若啸,愈跳愈狂,愈打愈烈,可谓人助鼓力,鼓显人威,给人以力量和振奋感。羊皮扇鼓一经打起来,就不能不使人心生悲壮之美。鼓声如雨,一重再重。左手鼓,右手槌,昂首向天,脚下旋转,轻轻地轻轻地敲出一片细语,那是对天的问候,那是对无所不能的上苍的敬畏;再看,鼓手们弯腰到地,如似收割,慢节奏地打出一片浑厚之响,应该是他们对大地的感激,是对生长五谷的原野赤诚的祈愿。又一番鼓声激烈,鼓手们踢腿扬臂,柔美中见刚硬。摇首蹈足,婉转中现强悍。面对面、手挽手,打得狂放,打得自由,打得似雨似风,春潮阵阵,歌颂人的伟大,鞭策着心灵的无边,那訇然而起的呐喊声,泼洒着一种胆气,犹似敢在虎口拔牙,亦能在权贵面前挺胸,不为功名利禄所累,充满了拥抱生活的坚定,洋溢着处逆境而不懦弱的奋争。羊皮扇鼓美在阐释深山居民不畏天命的高贵、不服于命运的安排、不惧苦难的风度。可以说,羊皮扇鼓打的是一种解剖人生和慰藉心灵的哲学,告诉你生命不易,应该多些忍耐、多些沉着、多些坚持、多些准备、多些信心。
羊皮扇鼓舞流传下来并几经演变发展到现在,其功能就不仅仅是祭祀祖先和神道了,它还成为一种民间文艺活动,人们在祭祀娱神的时候,同时也在自娱自乐。羊皮扇鼓是一种藏刚于柔、纳火于水的舞蹈,不仅它跳动着粗犷古朴的美,让人体味了生命的沉重、活着的容忍,还有对未来的期盼,它实实在在渲染了生活在大山深处的陇南人直面现实人生的豁达与坚强。
对“非遗”项目实行依法保护和科学保护,建议要注重以下几点:
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非遗”保护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研究,统筹协调,制定规划。
首先,要把遗产保护纳入立法程序,这是依法保护的前提和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保护非遗公约》,国家已出台了《非遗法》,国务院也有相关的非遗保护文件,这是对非遗保护的首要依据,省市也应按照自己的立法权限,进行非遗保护的立法调研,在此基础上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使非遗保护真正有法可依。
其次,要唤醒保护遗产的全民自觉,凸现社会成员依法保护各类遗产的责任与义务,采取有序有效的保护措施予以保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非遗项目遭遇了大规模文化产业开发的挑战,从某一角度讲,这是政府和企业的愿望,也能让百姓得到实惠,但是,正如《非遗法》第三十七条所规定的:“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这就要求在有效保护基础上的合理利用前提下坚持依法保护。
第三,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文化之间如何协调发展,就如同提倡讲普通话与保护方言语种之间的关系一样,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是硬道理,但保护文化遗产也很必要,这中间就有一个文化生态的问题。比如西和乞巧,在过去的千百年中,从来没有政府提倡,也没有企业资助,但却绵绵不绝,一直传承,赓续了这样一种文明,甚至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氛围那么紧的环境下,老百姓在私人宅院中偷偷摸摸地乞巧,祈求给女孩们赐巧赐福,凭着民众心中的信仰和脚下的坚持,把这一流传了上千年的古老民俗传承下来了,可是,看看今天,政府那样的提倡,出钱支持,但民间的乞巧却黯然失色,甚至政府倡导越给力,民间的积极性越低,以致不得不组织在校学生乞巧,为什么呢?就是民间存续了上千年的这一乞巧文化生态遭到了破坏,乞巧由民间转入官方,成为一种应紧之举。所以文化生态的保护至关重要,而文化生态又不是以官方意志为转移的。再比如羊皮扇鼓,除了攒神、抽保状外,几乎没有用武之地了。现在,农村都时兴跳广场舞了,虽然经改编的西和县石峡镇表演队表演的羊皮扇鼓舞蹈也曾上过崔永元主持的央视,但那毕竟是一次民俗文化艺术表演,已经脱离了这一古老舞蹈的文化生态。现在,西和县除了石峡和西高山仅有的几位师公子外,知之者甚少,不能形成规模,当然去年更无法普及。扇鼓艺术的发展举步维艰,后继无人,濒危状况难以发展。
年正月,我们在看了文县大型舞蹈“白马映像”,节目确实很好看,但是也有些动作已经变味,融入了其他民族舞蹈的元素,不很地道了,这就不符合《非遗法》第五条“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的有关规定。如何原生态地保护和利用,如何保护羊皮扇鼓的生态安全,就成了今天不得不直面的现实问题。羊皮扇鼓由汉族民间祭祀舞演变为广场舞,完全是一种崭新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但它脱离了民俗生态环境,生命力十分脆弱。而国家出台的《非遗法》第五条还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羊皮扇鼓舞蹈在被改编为现代广场舞的过程中,虽然不存在恶意的歪曲和贬损等问题,但是不是真正尊重了其形式和内涵,值得思考。
作者简介
魏泽民,男,甘肃西和县人。民盟陇南市委委员、西和县支部主委,西和一中高级教师。甘肃民协会员,陇南市民协理事,出版个人专著《陇南节日民俗研究》一部,参编《政协西和县志》、《西和县志》、《西和地域文化学生读本》等,发表各类文章70多篇。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ls/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