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陇南市荣获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

  10月16日,全国电商扶贫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陇南市被授予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荣誉称号。

  论坛上,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为陇南市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授牌。

  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受邀参加论坛,并作了题为《政府联动支持下的陇南电商扶贫实践》的论坛交流发言。

新闻扩展

目前,陇南市已初步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农户客户直通、增收增智并重的电商扶贫格局,直接带动5.6万人实现稳定就业,64万贫困群众人均增收多元,全市个电商扶贫试点贫困村开办网店家,带动贫困户2.45万户9.7万人,试点村网店销售总额达2.53亿元。

 “真是太激动了!本来预计的是第一分钟单,谁知道竟然飙升到单!”半个多月前,礼县举行苹果新品发布会,发布会开始仅一分钟,订单就超过1.6万单。说这话的正是礼县良源电商团队负责人康维起。

  据悉,本次苹果新品发布会是礼县良源电商团队与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联手推出的一次大型活动,9月5日上午10时,在淘宝聚划算板块重点推出礼县苹果,预计有3万单万斤苹果销往全国。

  带来这种变化的正是如今为陇南各地扶贫干部们所津津乐道、广泛传播的“电商扶贫”。放大到整个陇南,乡村“活力兴旺”的局面正在全市2.79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生动演绎。

  如今,陇南市已初步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农户客户直通、增收增智并重的电商扶贫格局,直接带动5.6万人实现稳定就业,64万贫困群众人均增收多元,全市个电商扶贫试点贫困村开办网店家,带动贫困户2.45万户9.7万人,试点村网店销售总额达2.53亿元。

  甘肃陇南,正在因“互联网+”而变。

电商开辟精准扶贫新路

 电子商务在甘肃率先崛起的地区既不是信息相对发达的省会兰州,也不是交通相对便利、工农业基础相对雄厚的河西地区,偏偏是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陇南。

  事实上,早在年,礼县良源果业合作社就创造了一个“奇迹”。当年,这个由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农村教师组成的年轻创业团队在淘宝卖了万元的苹果,成为当年淘宝网水果类销量冠军。

  几个年轻人“突发奇想”,给中共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写了封信,汇报了这个喜讯。让康维起没想到的是,5天后,他们便收到了回信。

  这封信中,孙雪涛向几位年轻人吐露心声:“看着你们的来信,我不禁想起一年前‘’发展战略提出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陇南‘三大突破’之一时,我们中的许多人感到很遥远,神情茫然,无从下手……”

  的确,对当时的陇南来说,把发展电子商务列为区域战略还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包括班子成员在内的很多干部,都感到不解。

  长期以来,受自然、历史、地理等因素制约,陇南一直是该省乃至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虽然生物资源丰富,核桃、花椒、橄榄油等农产品类型多样、品质优良,但由于山高沟深,历史上以险峻著称的古蜀道穿境而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优质农产品“卖出难”问题突出,当地群众守着丰富的物产却难以转化为实际收入,“富庶的贫困”严重制约当地脱贫步伐。

  穷则思变,如何让药材、山珍等宝贝变成农民致富的“金钥匙”?市委、市政府一直苦苦寻求着对策。

  一次偶然的机会,成县在网络上尝试宣传、销售核桃,却引来了众多的“网客”,让成县核桃声名远播,卖出了好价钱。

  也正是从这次“偶然”中,市委、市政府看出了“必然”,开始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探索之路。

  “欠发达、欠开发也留下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从一定意义上形成了后发优势。”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不断探索和寻找让陇南少走弯路,实现后发赶超的“蹊径”。

  通过多次调研,依据自身基础条件分析劣势、优势后,在年底召开的市委三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陇南市确定“推进电子商务实现集中突破”的市级发展战略。市委书记孙雪涛提出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

  一石激起千层浪。成县成立全省首家农林产品电子商务协会,陇南各地电商协会相继成立,阿里巴巴讲习所第一次开讲选中陇南,各个县区、乡镇、村社、个人的淘宝网店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虽身处深山,但陇南人的思维方式没有被重重大山阻隔,结合陇南自身优势以及土特产品丰富等特点,走出了一条电子商务促经济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陇南市及九县区均成立了电子商务发展领导小组;在人员和机构上,建立了市、县两级电子商务发展办公室,选配了专业人才;在政策支持上,出台了电子商务集中突破实施意见和奖励扶持办法;在资金投入上,市、县两级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土地置换、争取项目等多种渠道筹措发展资金。

  至此,全市发展电子商务的热潮迅速掀起。电子商务像一股迅猛的浪潮,席卷了陇南的县区和乡村。陇南的特色农产品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跨过千山万水,走向全国各地。

电商扶贫走出“陇南模式”

陇南探索电商发展,其速度不仅走在甘肃全省前列,更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打造出贫困地区发展电子商务的“陇南模式”。

  在广泛学习考察、汲取各方经验、听取专家建议的基础上,陇南市探索建立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推进、协会运作、金融支撑、媒体助力“六位一体”的发展路子,探索出切合西部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际的“陇南模式”。

  到底什么是陇南模式?从一个个网店、店主身上,我们都能寻觅到影踪。

  面对全市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全的实际,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初期精心呵护、全力帮助,中期加强指导、培育壮大,后期依托市场、强化监管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思路。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电子商务实现集中突破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市金融、农牧、工信、交通、工商等部门相继出台了支持电商发展的具体措施。

  在发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陇南还下大功夫搞好配套服务。各县区采取政府补助的办法,支持网络运营商加快通村网络建设步伐,对有开办网店需求的村子优先架通宽带网络,在重点景区、饭店,政府投资开通了无线网络,方便游客上网。

  此外,陇南还扶持加快平台建设,引进浙商华昌投资集团,启动了投资9亿多元的陇南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用4个多月时间建成了淘宝网“特色中国·陇南馆”,于年8月8日成功上线运行。在加强与淘宝网合作的同时,与京东商城、世纪之村、善融商务、中药材天地网、微店、各类团购网站等电子商务平台加强合作,一些县区还自建了交易平台,开展电子农务、政务、商务、党务合一,共同发展。

  为解决物流难题,陇南鼓励物流企业在乡村设立服务网点,支持有条件讲诚信的创业青年发展自助“草根物流”,至今已发展各类物流企业家,设立快递服务站家,村邮站个,大大提高了网货配送效率。

  电商发展,人才是关键。陇南年开展电商扶贫培训2.95万多人次,并选派名未就业大学生到浙江电商企业开展为期半年的在岗实训。

  为确保网销产品的质量安全,陇南支持八县一区建成了9个特色鲜明、定位清晰的电子商务示范服务中心,出台了《关于加强特色农产品网货质量监管工作的通知》,探索建立了质量追溯、监督管理体系。建成各类网货供应平台83个,开发网络适销产品类种,形成了陇南油橄榄、成县核桃、武都花椒、礼县苹果等知名网货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陇南市高度重视微媒体宣传。全市共开通政务微博个、政务   经过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陇南特色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得到彻底打破,培育出了苹果、核桃、花椒、橄榄油、土蜂蜜、养生药膳等一批农产品网销品牌。

  偏远的陇南就这样突然惊艳地闯入了互联网世界。不仅大自然馈赠的丰富农特产品卖上了好价钱,青山绿水也成了金字招牌,带动了旅游经济。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网店家(累计达到家),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7.41亿元(累计达到41.66亿元),带动就业人(累计达到5.6万人),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地区“电商扶贫”的新路子。

传统产业实现转型“逆袭”

过去,陇南的农特产品只能“翘首期盼”外地客商,现在,通过网络直销全国。通过把农特产品作为电子商务的主推产品,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市特色产业总面积达到了多万亩。

  90后小伙赵骎所在的礼县永兴镇捷地村,是礼县苹果的主产区。去年12月底,赵骎从部队复员后,看到电商在陇南发展得如火如荼,便萌生了在网上售卖苹果的想法。

  一年多来,经过精心策划运营,赵骎的“礼县苹果百捷果蔬”网店销量大幅增长,短短7个月时间,店铺信誉等级就从0升到1皇冠,销售总额突破万元。

  良源果业、乾宇电商、丑小鸭电商……礼县的苹果在几年前还是“养在深闺无人知”,现在却通过搭上电商快车,足不出户将苹果卖个好价钱。

  在去年全国苹果增产10%、价格下降15%且滞销的情况下,礼县将70%以上的苹果通过网络销售到了全国各地,仅良源果业专业合作社就帮助果农销售滞销苹果50多万斤,挽回经济损失多万元。该合作社年网上销售额就达到了万元,“双11”、“双12”的单日销售分别达到了万元、万元,稳居全国苹果类网上销售前三甲,再次刷新陇南电商销售新纪录。

  在良源果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礼县13家电商企业、30个电商团队、多户网店和微商参与滞销苹果销售,通过“淘抢购”、“聚划算”、“众筹”、“苏宁易购”、“微分销”等电商渠道,积极销售农户库存滞销苹果,今年以来已网上销售苹果多万斤,有效缓解了传统市场的苹果销售压力,保障了果农的收益。

  不仅仅是礼县苹果成功“逆袭”。事实上,电商发展之初,陇南只有核桃、花椒、木耳等为数不多的网货,但近几年通过把农特产品作为电子商务的主推产品,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倒逼了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全市特色产业总面积达到了多万亩。

  目前,已开发了适销产品类种,建成网货供应平台83个,形成了成县核桃、礼县苹果、武都花椒、陇南油橄榄等知名网货品牌,引进培育了大樱桃、草莓、金银花、油牡丹等一大批适合网销的农特产品,全市认证“三品一标”个。

  在西和卢河乡草川村,有着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且因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所产的当归、黄芪,其品质不亚于岷县、宕昌所产中药材的品质。然而,长期以来藏在深山人不知。

  年7月,90后小伙王喜俊开起了网店——陇上江南农民特产店,经营当地中药材。“当归、黄芪这些中药材,大城市人喜欢用来煲粥、泡水,需求量很大。”

  去年,王喜俊两个网店总共销售15万元。这也无疑为当地中药材销售打开了销路,在网店营销推动下,村里的中药材种植也新发展到20多亩。

  据了解,陇南以市场为导向,立足陇南特色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核桃、花椒、橄榄油、中药材、苹果、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给每个试点贫困村研究确定了适宜网络销售的主打农特产品,积极制订农产品生产加工地方标准,推进标准化生产。

  同时,每个试点乡镇扶持发展一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的龙头企业;对试点乡村农业专合组织、土地流转企业和能人大户,以贷款贴息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扶持,促进农产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能人大户与电商交易平台对接,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吸引贫困户参与进来,实现多形式增收就业。

  至此,陇南贫困乡村特色产品“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困境得到彻底打破,核桃、花椒、橄榄油、苹果等一批农产品品牌逐渐形成,也吸引了更多网上消费者和网下收购商。

新兴产业“借势”风生水起

从网上热卖的土蜂蜜到发展养蜂产业,从过去简单的单一作战到分工合作,陇南在电商扶贫过程中催生出了众多新兴产业和职业,真正实现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金秋时节,走进位于两当县云屏风景区的两当秦南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院子里飘来一阵甜甜的蜜香,工人们正在将蜂蜜装瓶并进行包装。

  公司法人蒋宇仁介绍,公司采取“公司+建档立卡户”的模式,目前已与户建档立卡户签订了中华蜜蜂养殖协议,养殖基地规模达到箱,实现销售收入22.5万元。

  从意外触“电”到授人以“渔”,对于徽县陇珍源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的杨叶叶来说,电商也是她寻找的“渔”。

  原来,在寻找电商货源的过程中,杨叶叶偶然来到徽县高桥乡渭儿村,发现这里几乎家家户户养殖土蜂,每年土蜂蜜产量有0斤到斤,但农民住的房子都很破旧,生活非常困难。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渭儿村农户的土蜂蜜一般都是自己拿到路边一两斤地卖给过路的人,很难大批量销售出去,收益很小。

  村里的贫困现状,对杨叶叶的触动很大。通过仔细摸底,她将村里所剩的0多斤土蜂蜜全部收购,和这些贫困户签订了长期的包销协议。

  作为“小城电商的领跑者”,两当县王小艳同样为山区贫困群众搭建便捷的产品销路,不定期到云屏、广金等乡镇收购贫困户的土蜂蜜农产品。年至今,已收购多斤,支付产品货款30多万元。

  “互联网+”的普及推广,为新兴产业带来无限机遇。土蜂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武都区从热播电视剧《芈月传》提到的“武都崖蜜”中敏锐捕捉商机,及时注册了“武都崖蜜”商标并申请了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使蜂蜜价格从过去的每斤20-30元飙升至70-80元。给建档立卡户每户支持30个蜂箱,每个蜂箱最少产蜜10-15公斤,仅此一项就可稳定实现脱贫。

  不仅仅是土蜂蜜,在发展电商的过程中,陇南市对尚未形成优势产业的试点村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纯天然原生态和绿色环保特色,扶持发展短平快的适宜网上销售的致富产业,每个试点村形成1-3个特色产品,如土鸡、土鸡蛋、土蜂蜜、亚麻油、小杂粮、中药材、手工艺品等,使每个试点村的网店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和主打品牌。

  “80后”的王吉,是西和县洛峪镇的大学生村官,开办了淘宝店“陇上农缘”,主要经营西和麻纸、土蜂蜜等西和农副土特产品,销量不错。

  西高山乡刘河村村民尹选会是西和手工麻纸的传承人之一,去年全家人住的还是60年代的土房子,家庭贫困,王吉便在网上把手工麻纸销售到全国各地,帮尹选会创收25万多元。

  同样,在做电商之前,今年30岁的梁倩娟曾是世界强施耐德公司一名员工,年,她毅然放弃这份不错的工作,回乡做起了电商。

  “我要推广的就是徽县山野的味道。”最开始,村民并不相信梁倩娟。后来邻村一位老太太有一些土鸡蛋要卖,但是她腿脚不好,于是找到了梁倩娟。“结果客户很喜欢这些土鸡蛋,最后都供不应求了。”梁倩娟说。

  说起家乡的土特产,梁倩娟满是自豪。她从田野里采摘回来晒干的蕨菜、灰菜等野菜在图片的下方配上食用方法,竟然成了淘友热衷的食品,就连当地人吃面条离不开的油泼辣子、大肉臊子,自酿的粮食醋也成了炙热的抢手货。

  就这样,从过去简单的单一作战到分工合作,陇南在电商扶贫过程中催生出了众多新兴产业和职业,真正实现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对于陇南而言,更重要的是,应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创业创新,给农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带来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富,从而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让陇南真正实现自我发展。

  “意识一旦萌芽,速度是不可想像的。”任雅静说。她是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事业部派来发展农村淘宝的,她带领的小团队肩负着为西部农村淘宝战略破局的重任。

  “发展农村电商,改善农村的生活习惯,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让农村人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消费质量。”任雅静说。阿里巴巴“千县万村农村电商计划”西北第一批项目在武都和成县先后建成,“京东帮服务店”、苏宁云商农村电商项目也相继入驻陇南。

  陇南的电商扶贫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变化,已经呈现出集中突破的良好态势,陇南市也因此荣获了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

  电商扶贫不仅开辟了农产品销售的新渠道,催生了流通服务的新业态,而且传播了“互联网+”的新理念,搭建了创业创新的新平台,开拓了扶贫工作的新领域,增添了同步小康的新动力,已经成为陇南创新发展的最佳案例、宣传推介陇南的最好品牌、群众增收致富的最新路子,陇南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截止年底,全市上下通过发展电商,直接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多元,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渠道,电商扶贫日益成为陇南扶贫开发的重要方式,体现出多方面的综合成效。

  除解决了贫困乡村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倒逼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外,陇南电商扶贫还促进了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通村公路硬化率从年的54%提高到了66%,宽带网络覆盖率从41%提高到了69%,有各类物流企业家、快递服务站家、村邮站个。

  此外,通过建设电子商务示范村,开展农家客栈、农家乐餐饮网络预订、网络代售景区门票、旅游产品和当地土特产等多项业务,扶持农村留守妇女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手工艺品和家庭手工业,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发展。

  近距离触网,更重要的是带来了观念之变、思维之变。通过电商扶贫,打开了陇南发展的“创新之门”、“开放之门”和“致富之门”,让广大干部群众切身感受到了网络的强大威力,促进了贫困群众“互联网思维”的形成、自我发展理念的转变,让贫困乡村农户、农业合作社等变身网商,学网、触网、用网成为农村群众的新时尚。

  一些群众过去羡慕城市的大型商贸城,现在足不出户就可以低于市场价格随意购买生产生活用品。一台市场价元的电视机,通过互联网0元左右就能买到;一件市场价元的衣服,网上也就元左右,节约了开支。

  一些乡村试点,拓宽服务领域,创建乡村两级电子“党务、村务、商务、农务”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顺应“互联网+”,陇南还建成了陇南市大数据精准扶贫系统,该系统涵盖所有农户,并基于地理信息技术,深度挖掘三农大数据资源,跨界分析各类致贫、返贫因素,精准匹配扶贫措施、实时监测脱贫返贫状况、动态反映相关责任单位、驻村工作队工作进度,监督预警扶贫措施落实情况等。

  一大批未就业大学生、贫困家庭“两后生”、家庭妇女、残疾人加入到了电商创业队伍,形成了一大批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生动案例。

  以成县鸡峰镇为例,该系统覆盖鸡峰镇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农作物布局以及草滩村的饮水、道路、通讯网络、医疗、电商、乡村舞台、合作社、村民住房位置走向等诸多大数据信息。通过系统综合定量识别,得出该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土壤贫瘠,产业发展薄弱等因素,系统也可以用图片、视频记录双联帮扶的工作情况。

  在整个中国互联网崛起的大背景下,纵观陇南电商扶贫发展的轨迹,陇南没有被抛下,而是后发赶超。相信陇南搭上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快车,将会交出更加满意的答卷。

本期素材来源:陇南扶贫、陇南发布

征集

陇南团市委微博、







































儿童患白癜风的原因
呲美莫司乳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nanzx.com/lnsxc/227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